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docVIP

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

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出发,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求助网”模型,并基于陕西省农村居民调查的实际数据,论证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非农收入正向影响。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村居民收入;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一、引言   随着我国转型时期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问题已日渐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对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作为社会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社会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居民或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以及收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以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研究“人情”和“信息”等社会网络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非农收入带来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新颖而有意义的尝试。   二、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一)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Granovtter,1973,1974)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则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纽带。“弱关系理论”开创性地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探讨人们的职业获得,研究发现弱关系能够为求职者提供非重复性信息,因而就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收入。   (二)社会资源理论。林南(Lin,1982,1990)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他提出弱关系能够联系到资源丰富者,从而使其能够获得较好的职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其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通过弱关系不仅能进行信息沟通,而且能完成资源的交换、借用和摄取。   (三)强关系理论。边燕杰在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强关系理论”,他认为中国人通常运用强关系来找到掌握社会资源的社会行动者,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与更多收入。他的调查研究(2001)表明通过个人网络寻找工作,强关系的作用大于弱关系,关系网中的强关系在中国社会的寻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构洞理论。博特(Burt,1992)指出,结构洞既可以传递非重复信息进而控制竞争优势,占据网络结构洞的行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更优回报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基于社会网络的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研究   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方式也逐步由单一的农业收入转向多元化发展。本文将注重研究嵌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网络资源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尤其是非农收入的影响状况。   (一)研究假设。   社会网络(求助网)对农村居民收入(非农收入)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日常帮助的人脉资源越丰富,人情关系帮助其获取有益信息的途径就越多,就有助于其获得较好的资源,因而农村居民收入(非农收入)有积极显著影响。   (二)方法与变量描述。   1. 数据选择与测量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组织的“陕西省农村居民和谐与平等发展问卷调查”。本文将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   2. 变量选择与描述。   因变量:09年农村居民总收入、非农收入。为了让收入分布更趋于正态分布,本文还对2009年的总收入和非农收入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并重新定义为两个新变量放在模型中进行分析。   自变量:社会网络(求助网)。本文所构建的“求助网”所描述的是当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倾向于向交往圈中能够帮助自己的人请求帮助。调查问卷中将来自亲属和本家族与邻里的资源关系定义为强关系,来自普通朋友的资源关系定义为弱关系。对社会网络因素的测量主要是通过受访者对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烦时能够求助的人员所从事的职业类别问题来体现,问卷中将职业类别划分成20种,并使用边燕杰(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教授对社会网络的测量方法,分别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构成与网络顶端,知识层纽带,经理层纽带和领导层纽带七个指标来描述其所蕴含的社会资源数量。网络规模是指能够接触到的求助对象的人数;网络密度是指求助网中亲属和本家族与邻里所占的比重,它反应的是强关系;网络构成是指求助网中拥有职业类别的个数;网络顶端是指网络中的最高职业的声望;知识层纽带是指求助网中是否有科学研究人员,法律工作人员,医生,工程技术工人,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经理层纽带是指求助网中是不是有企事业负责人;领导层纽带是指求助网中是不是有政府机关负责人,党群组织负责人。此外,本文还选择了一些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年龄平方、户口、婚姻状况、09年就业状况、工作住址、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   3. 对自变量社会网络(求助网)进行因子分析。   考虑到这七个指标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边燕杰教授对社会网络中“人情”和“信息”两大因素对求职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先对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