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亲近教的学价值
学生亲近教的学价值 课改之路,我们伴携着反思之曲踏歌而行。一路来,我们曾经欣喜过、失落过,却一直带着思困之痛快乐追寻着,其间那份执着与热情毫不亚于辛弃疾当时的心境。迷茫中思寻,猛然发现孜孜不倦求索的“那人”就是被披上面纱的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教学行为的航标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首要关注的是什么?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都有失激进。针对学习个体而言,学习的总体方向(“学习的轴心”)得教师把握和驾驭,这里就要强调教学行为先行;而学习个体如何围绕“学习的轴心”展开个性化学习活动,教学行为就得为学习行为服务,这里又要追崇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两者都不可偏失、不能割裂,两者都应成为谋求教学双边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的视点与立足点。而“学习的轴心”实质就是我们熟知的教学目标,这才应是教师要关注的第一要素。只有首先关注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给出一个较为精准的定位,才能有效地、有目的地去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习起点。 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成学习内容(学什么),学习方式(怎样学),学习价值(为什么学)三个层面。面对新课改,“以学论教” 教学理念已经纳入教师们审视自身教学行为的视野,已经促成教师们从“教什么”到“学什么”、“怎样教”到“怎样学”的理念视角乃至教学行为作以跟进。然而,对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对“学什么”“怎样学”两个层面的审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思考“为什么学”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那么,就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而言,首要关注的又该是什么呢?如果把知识技能理解为是学习个体学力的基础的话,则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与态度是催化剂,价值观理应成为核心。如果说,知识技能是可以量化外显的话,过程方法则可以描述性考量,情感态度则可以体验式洞察,上述这些假如比拟为有形可循的外显目标,那么教学价值则可称之为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绽放式的内隐目标。毕竟,一种有效度的外显教学行为必然要依托于一定层面的内隐教学价值,只有折射出较高教学思想境界的教学行为才能够称得上是有价值的、有深度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阐明对教学价值的认识,可归结为: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核心,是教学行为的指引和座标。 教学价值——教学思辩的基石 我们一线教师,最为缺失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而是系统整体意识的教学思辩能力。能够并善于从数学教育哲学角度对文本蕴涵的数学主题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挖掘和提炼正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师教学思辩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为学生全方面可持续性发展服务是教学的本质与基点。就从课前预设教学框架和教学策略视角而言,首要思辩的是这节课内容能给学生主动发展带来的独特教学价值,而不是该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规律,如何去发现、探寻规律,而且要促使学生从形、声、色、数量等感性材料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感知平台:掌握变化规律,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数学之美,能帮助人们依循规律预测未来。也就是说,对于学生感性经验储备已经较为丰富的 “规律”,教师首先要审视“规律”的教学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找规律,它能给学习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些什么?”具备了这种思辩的意识流,就能抓住教学的主线“认识规律(课前)——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创造规律——认识规律(课后)”,学生在课前初步感知什么是规律到课后一定深度认识规律价值所在的认识循环里,对规律的两度认识高度是递升的,从感性经验到理性思考,这样的教学行为才将价值观这个内隐目标得以真正贯彻与体现。 又如,《加法交换律》一课的教学,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它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独特的发展价值?如果你不能引领学生从“变与不变”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角度进行探究的话,你所作出的教学行为是肤浅的,教学精神境界是不高的。有位名师正是对它有了深刻的解读,采用下述教学流程: “利用交换座位生活化实例引入——生活现象再举例感知——探寻数学中有无类似的现象,学生找到类似3+5=5+3、3×5=5×3等算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规律——再度举例验证——概括揭示结论(加法、乘法都存在交换律)” 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局限于知识点(规律)的落实,而是适时适度地渗透辩证教学思想,成为一节既有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好课。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数与代数”领域里的“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并在充满对立与统一的研究历程里促发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考察认识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观认识现实世界”教育价值得以凸现。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专业化内功的磨炼,提升教学素养成熟度,增进对教学理念批判吸收和对教学实践反思的思辩汲取能力,深入研读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