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筋痹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筋痹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摘 要】 筋痹为五体痹之一,是按五体组织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筋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筋痹的病名、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筋痹的论述及筋痹的治疗等进行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筋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筋痹;五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 筋痹,病在筋,是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本病多由正虚邪侵,气血闭阻,筋脉失养所致[1]。中医所说的筋包括现代医学的韧带、肌腱、神经等。筋为五体之一,五体即指皮、肌(肉)、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概念,在人体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如《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五体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而五体组织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五体病变,各不相同,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明?戴思恭《推求师意》曰:“人身体痛,在外有皮肉脉筋骨之异。”故临床有相应的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即五体痹。筋痹为五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历代文献对筋痹系统论述较少,给后人研究筋痹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有关筋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1 筋痹的病名 有关筋痹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对筋痹论之较详,之后汉?华佗《中藏经》以及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出现筋痹。其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则将五体痹归于“六极”门下,强调了痹病由“痹”到“极”,由实到虚的演变发展过程,其所论“筋极”与筋痹相似,并将二者一起论述。其曰:“凡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又曰:以春遇病为筋痹。”之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承其说,论述筋极与筋痹。《圣济总录》则首次对筋痹的理法方药系统论述,其后筋痹文献渐较丰富,但多不出《内经》之说。明清时期对筋痹的认识有所发展,论述较多,认识广泛,叫法多样,如风痹、肝痹、走注、流火等,使筋痹出现一病多名。 1.1 筋 痹 筋痹之名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又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其后《中藏经》认为“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其以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备急千金要方》曰:“以春遇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宋代《圣济总录》详论筋痹,曰:“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另外,《儒门事亲》《济生方》《普济方》《奇效良方》《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医学原理》《医学纲目》《证治准绳》《名医指掌》《医宗必读》《医门法律》《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症因脉治》《顾松园医镜》《医衡》《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金匮翼》《杂病源流犀烛》《医学举要》等也论及筋痹。 1.2 风痹、行痹 把筋痹称为风痹,见于明末清初文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首先提出:“筋痹即风痹也,游走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其后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也随之曰:“筋痹,即风痹也。”张璐《张氏医通》则曰:“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但其所描述的表现为典型的风痹的表现,而非筋痹症状,说明筋痹是从病位角度来称呼风痹的[5]。筋痹和风痹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五淫痹和五体痹[2,6],其后除《类症治裁》外,文献较少提起。 1.3 肝 痹 把筋痹称为肝痹仅见于清?秦之桢《症因脉治》,其曰:“肝痹之症,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此肝痹之症也。”但从描述的临床表现来看,为肝痹表现,而非筋痹症状。当然,筋痹进一步发展可致肝痹。两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能等同,不可脱离了《内经》的原旨。故其后文献少见。 1.4 走注、流火 把筋痹称为走注、流火,也多见于明末清初文献,如《医宗必读》曰:“筋痹……古称走注,今名流火。”清?徐镛《医学举要》曰:“筋痹属肝,……古称走注,今名流火。”把筋痹称为走注、流火,是因为走注、流火与风痹(行痹)的主要症状和表现有雷同,形容其疼痛“走注不定”“流窜似火”[5];而当时认为筋痹即是风痹,故称之,其实两者是不同的疾病。因此,此后不再把筋痹称为走注、流火。 2 筋痹的病因病机 筋痹的致病因素,其外因大多为严冬涉水、久居湿地、负重远行,致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筋脉;其内因为禀赋不足,久病体弱;或其他痹病日久,迁延不愈,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