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启示.docVIP

浅谈杨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启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杨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启示

浅谈杨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启示   摘 要:杨时是两宋之交理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一生致力于传授理学,教书育人,不论在福建将乐、延平、南平、无锡东林书院、嵩阳书院,还是在余杭、萧山等地为官时,都从未停止讲学。杨时提倡教育要德育与智育结合,读书与做人结合,学与用结合,一生桃李遍天下,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当代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杨时 教育思想 启示   一、背景简介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宋南剑州将乐县(今福建省将乐县)人,人称“南渡大师”、“闽学鼻祖”,因隐居龟山,亦称“龟山先生”。杨时勤学精研,求学与讲学伴随他一生,其所著也较丰富,主要有:《大学解》、《中庸义序》、《论语义序》、《孟子义辨》、《三经义辨》、《解易》、《列子解》、《龟山文集》等,这些著作对宋代理学发展以及后世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杨时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中,用了长达近五十年的时间来坚持从事理学的研究及传播,将其毕生精力、时间、聪明才智竭诚奉献给了理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二、教育思想   杨时积极培养人才,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面对两宋时期山河破碎,朝政腐败,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义理不分,人心散乱的情势下,认同有识之士“欲治天下者,先正人心,欲正人心者,先正学术,故正学术,以正人心,诚当今之急务也”的思想主张,以倡明圣学为己任,为了“倡道东南”,传播理学,在遍及福建闽北,湖南浏阳,江苏无锡、常州,浙江余杭、萧山等广大地域游历讲学达47年。   (1)书院治学   在宋代书院林立,讲学传道之风十分兴盛,杨时继承了这种聚徒讲学的教育传统,亲自创立了“东林书院”,并且在此讲学前后达18年之久,宣扬洛学,弟子千余人,被称为“南渡洛学大宗”,其创办的东林书院曾一度成为民族文化大觉醒的政治中心。后来东林书院成为天下读书人争相赴会的著名圣地,有“天下言书院首东林”之美誉,而天下学者,也无不以到东林书院讲学为荣。今天东林书院仍然是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遗址,不断唤起及鼓励着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有识之士为祖国富强民族兴旺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2)注重德育   杨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至圣,质诸圣人始可取正。他还特别指出:“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人见圣人之难为,故凡学者以圣人为可至,则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夫圣人固未易至,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可以看出杨时认为育人之首要在育德,他要求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像圣人那样,不追名逐利。虽然他所讲的圣人,不过是封建社会一种抽象的做人模式,他所要求的学以至圣,也仅仅是要求人们努力去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但这种成就人格的教育理论却是非常合理且有效的,它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不断推动着人们去关心朝政,重义轻利,推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尊师重教   说到杨时的尊师之道,不得不提到一段“程门立雪”的佳话,《宋史?杨时传》记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和游酢两位弟子两人均来自气候偏暖的福建,为了不打扰老师的休息,在北方的洛阳经受风雪的侵袭,冻在门外,毫无怨言,可以看出其内心求学的诚意和对师长的敬重之意。中国古代不乏尊师敬师之人,可是能做到如此之极致也堪称典范。杨时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提出“国家开设学校,建师儒之官,盖将讲明先王之道以善天下,非徒为浮文以夸耀之也”,认为教育主体的优秀贤达,可使教育客体受益良多。   (4)经世致用   作为一代硕儒,杨时的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学之将何用”。强调把个人修养与实现社会理想联系起来,他一再告诫学生,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注重学以致用,以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家存亡、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杨时面对生死存亡的宋王朝,积极探索救国的策略,曾参与过不少重大事件,如反对王安石变法,坚持抗金,不惜余力的上书皇帝。杨时的优秀学生遍布各地,在其影响下都志存高远,为国家的兴旺不遗余力。   (5)正心引导   杨时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更为可敬的是他的家庭教育秉承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荣登科甲,四个孙子也个个高中进士,他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就是对孩子们的道德培养,他要求孩子们遵循“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养心,杨时用孔子等贤人的典故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教育方法方面,杨时用《孔子家语》里孔子对子路的“南山的竹子本身就已经很锋利了,但如果继续加工就可以变成弓箭的箭尾,从而更锋利”的话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这个典故的意思,从而使孩子自己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念头,杨家子孙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