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林海音典范性语言 作者简介:龙佳漪,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2010级 摘 要:林海音的笔调是温润雅致的,她的女性写作赋予了作品高度的审美价值,因此她的部分作品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她《城南旧事》中的第一个小节《惠安馆》为例,从语言的清新性、民族性以及结构的巧妙性入手,谈一谈林海音的典范性语言。 关键词:《城南旧事》 语言 结构 典范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林海音总是用细致、幽默、委婉的笔调来书写心中所想,她作为一位生于日本,长于大陆,归于台湾的乡愁文学作家,拥有着多重的人生视野。多种阅历的累积,使她原创性的语言透露出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她纯然的女性写作,又让中国的古典美与当时社会相融合,字里行间弥漫着北京的民族风味,流露出对祖国大陆的热爱。作品的高度审美性和语言形式的完美,让她的作品走向了经典化,其代表作《城南旧事》更是上层之作。从20世纪汉语文学经典化和价值尺度上来讲,《城南旧事》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它充分的体现出林海音的艺术天赋,特别是其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都极具创新性,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写作视角和运用语言的典范。本文将以《城南旧事?惠安馆》为例,简析林海音语言的典范性。 语言的清新性 《城南旧事》以女人和孩子的视角行文,将孩子推为主人翁,以孩子的眼来观察世间百态,这让文字显得独特而清新。正如马克思所说“儿童的天真使成人感到愉快”,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忘却了纯真的滋味。因此,《城南旧事》的出现给了人们心灵的慰藉,犹如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气,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惠安馆》中有写道“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一句简短而平常的语言,便俏皮而形象地将棉裤展现在读者眼前,因为是儿童,她可以随意的抒发所看所想,这让文章显得更加的活泼。再如“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①将小伙伴的辫子比作自己喜爱的小狗的尾巴,不仅将妞儿的辫子活生生的表现出来,还淡淡的透露出英子对妞儿的喜欢。这样恰到好处的描写,让孩子的视角充满了吸引力,让人眼前一亮。小孩儿的思想和大人的思想是有着极大差异的,比如“其实那疯子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穿了一身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在英子的眼中,秀贞与别的姑娘没什么两样,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她不在乎宋妈说的秀贞是疯子,她只知道这个女人对“我”很好。这里既可以看出孩童的天真,又为后文两人交往埋下伏笔。文字简单而详细,不做过多辞藻的堆积,给人清新、淡雅之感。 语言的民族性 在北京成长的林海音,骨子里洋溢着北京特色。在《城南旧事》这本自传体小说集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有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市井人物的北京气以及做人做事的北京味……《惠安馆》中不断出现“井窝子”、“齐化门”、“西厢房”、“横胡同”等北京特色的地名,让人仿佛置身于北京城中,感受到宽宽窄窄的胡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热热闹闹的叫卖声……文中还写道“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有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以及“爸爸常常对妈说,为什么宋妈不用湿布擦,这样大掸一阵,等一会儿,灰尘不是又落回原来的地方了吗?但是妈妈总请爸爸不要多嘴,她说这是北京规矩。”从这两处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北京的风土民情,既丰富了读者对北京的认识,又让文章更加具体、真实。当然,有着多重人生视野的林海音,怎会只有单一的北京味呢?《惠安馆》中有“爸爸”的台湾客家语“做晤得”、“北仔鬼”,有闽西南的“打花鼓”,还有中国特色的对南方人的谑称“小南蛮子儿”……鲁迅曾表达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观点,林海音将中国的特色语言融汇在《惠安馆》中,让文章更具有民族性,并使得民族性的语言走向经典,走向世界。 结构的巧妙性 当读完《惠安馆》,你会发现这篇小说有好几个贯穿全文的意象,并很好的利用这些意象细微的变化来渲染故事的氛围。首先,就篇章的题目来讲,“惠安馆”被宋妈说成“惠难馆”,被妈妈说成“灰娃馆”,被爸爸说成“飞安馆”。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发音不准所导致的差异,但事实上,这是林海音和大家玩的一个游戏。宋妈爱打听惠安馆中“疯子”的悲剧人生,知道秀贞与她自己一样,具有深刻的苦难感受,因此在宋妈耳中就变成了“难”;妈妈已为人母,深切的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重要性,所以处处想到“娃”;而爸爸所说的“飞安馆”则是暗示思康的一去不复返。这三个词看似只有诙谐之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