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修和她报告文学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玲修和她报告文学情结

李玲修和她报告文学情结   在当下的报告文学队伍中,已经写了40多年,已经发表了300万字,已经进入古稀之年,还在坚持不懈写下去的,恐怕也就是李玲修一人了。我和她交往20年,觉得有必要说说她和她的报告文学情结。   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和转折的时期。当此时也,新潮涌动,新人辈出。报告文学号称“时代的轻骑兵”,风云际会,这个时期也就成了它的黄金时期。一篇篇展现新人新风的报告文学,雨后春笋般地冒将出来。那时候,我在军报当记者,对报告文学作者比较留意。这一留意,我就发现,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学刊物上,隔三岔五就会冒出一篇署名李玲修的报告文学。《笼鹰志》、《美在人间》、《莲花过人头》、《足球教练的婚姻》、《奥迪迎面驶来》、《吉化人》……篇篇出手不凡。李玲修,几成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望着李玲修的名字,我不觉讶然。何以讶然?却原来,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曾看过一场电影《女飞行员》。银幕上那5个女兵,个个风姿绰约,英气逼人。说来也怪,5个主要演员,别人我都没记住,唯独记住了饰演2号女兵杨巧妹的演员李玲修。是因为她那酷似陶玉玲的长相?还是因为她眼神中有一种特别的澄净,笑声中有一种特别的爽朗?反正李玲修这三个字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如今又冒出来个写报告文学的李玲修,使我不由得想到:此李玲修是否彼李玲修?   说话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已转业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天,《文艺报》一位中年女编辑来我办公室,向我咨询办报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她刚自报家门说出李玲修三字,我便本能地问:“你是写报告文学的李玲修?”她点头说是。我又追问:“你是演杨巧妹的李玲修?”她点头说是,并咯咯地笑了起来。我打量着她,虽然人显得微微发福了,但那眼神,那笑声,依然觉得那样熟悉。   我答复了她的询问,便和她畅谈起来。我说对她心仪已久,并随口举出了《笼鹰志》等几篇作品。她见我的确是她的忠实读者,便也敞开心扉,谈起了她的经历:1959年,她15岁,从老家山东牟平县考入长影演员剧团,1962年入伍到沈阳军区空军文工团,1969年转业回长影当编辑,1995年调《文艺报》任部主任。电影《女飞行员》就是1965年她在沈空文工团时拍摄的。我说:“你怎么不一路演下来?要是演到现在,名气怕也不亚于刘晓庆、张金玲等人。”玲修说:“我是有过演员梦,可文革一来,破灭了。”她告诉我,1965年底,电影《女飞行员》拍成后,一试片,领导、专家都说好,遂定于1966年“三八”妇女节在全国首映。那天下午,许多观众进了影院,她也买张票坐了进去,想听听观众的评议。谁知开演时刻,银幕上却打出一行大字:“因故改映《地道战》。”后来她才知道,那时“文革”已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是江青看了《女飞行员》的样片,说是为彭德怀涂脂抹粉,一句话给打入了冷宫。紧接着,“文革”开始,天下大乱,沈空文工团解散,她就转业回了长影。十年浩劫,因无戏可演,她就当了编辑。又因无戏可编,她就没日没夜地研读现代、当代名作家的作品。这期间,她对报告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年厚积,一朝薄发。“文革”结束后,她就开始了报告文学的写作。   或许是这种情结使然,玲修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干起了这种累活儿。还有更累的一层:她不是专业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外出约稿时听到线索,激动不已,主动跑去采写的。1979年夏,她去轻工业部约稿,从一份材料上了解到鼻烟壶内画家王习三“文革”中被赶回农村劳动改造,苦难中不堕其志,偷偷钻研,终成一代大师,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便赶去采访,满怀激情地写出了《笼鹰志》,一时引起轰动。1980年夏,她去北戴河找老作家严文井约稿,无意间邂逅了新凤霞,马上缠住人家,三番五次挖掘其心灵深处的秘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莲花过人头》……   2004年,玲修在《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了。我给她发短信说:“愿大姐,从此后,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心只念养生经。”她回说:“也真累了,是该歇一歇了。”   我以为她就此停下了脚步。初冬的一日,听朋友说,玲修到新疆去了。我以为她是到新疆旅游,便打手机向她推荐起旅游点来。谁知她说:“我在和田采访哩!”原来,深圳有个26岁的维族民警阿不都?赛买提,在勇斗犯罪团伙时壮烈牺牲,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称号。深圳有关方面邀她去写报告文学。本来,深圳方面已经收集了英雄的很多素材,如果图省事,在深圳开几个座谈会,就可以动笔了。可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条,不肯吃别人嚼过的馍,硬是不顾关节炎发作、语言不通等困难,风尘仆仆下到阿不都?赛买提的家乡和田县库尔勒克村采访。当时,和田一带正有“东突”分裂分子活动,我叮嘱她切切注意安全。她在那头咯咯笑着说:“不怕。你别忘了,我是当过兵的人!”半个月后,她从新疆回来见到我,讲起她在英雄家乡的采访见闻,讲起她忍饥冒寒夜穿塔克拉玛干大沙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