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吴地文化对太湖诗创作影响
试论吴地文化对太湖诗创作影响 摘要:太湖诗以描摹太湖及太湖流域的自然美景、特有物产及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其内容涉猎广泛,多方面地向我们展现吴地风貌。太湖作为吴地的一部分,太湖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自古有好游、隐逸的传统,加之道教文化的兴盛,影响了太湖诗的创作。 关键词:吴地文化;太湖诗;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太湖襟带三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文坛上涌现了一批描写太湖及太湖流域的诗歌作品,本文称之为太湖诗。太湖诗以描摹太湖及太湖流域的自然美景、特有物产及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其内容涉猎广泛,多方面地向我们展现吴地风貌。太湖作为吴地的一部分,太湖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自古有好游、隐逸的传统,加之道教文化的兴盛,影响了太湖诗的创作。 本文所研究的太湖诗是指以太湖为题材或以太湖的景点为题材的诗歌。以太湖为题材的诗歌主要指诗歌内容直接与太湖有关的诗歌作品,其大多描摹太湖的自然风光、物产风物、风俗人情。而以太湖中的具体景点为题材的诗歌主要是指以描写太湖中为人熟知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为题材的诗歌,本文所提及的太湖流域主要指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地区。 这些描写太湖及太湖流域的诗歌散见于太湖流域郡县地方志中的“山水”与“艺文”部分,本文以地方志如《苏州府志》、《常州府志》、《湖州府志》、《松江府志》、《无锡县志》、《震泽县志》、《无锡金匮县志》等,以及《太湖备考》、《太湖旅游诗》、《太湖诗词选》、《吴都文粹》、《吴都文粹续集》为依托,从中直接选取以太湖或太湖景点为题材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吴地文化对太湖诗创作的影响。 一、吴地好游的传统对太湖诗的影响 吴地山水秀丽,有许多供人游玩的风景名胜,形成了吴地好游的传统。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卷二中对吴地好游传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吴人好游,以有游地,有游具,有游伴也。游地,则山水、园亭,多于他郡。游具,则旨酒嘉肴,画船箫鼓,咄嗟而办。游伴,则选伎声歌,尽态极妍,富室朱门,相引而入,花晨月夕,竞为胜会。见者移情”[1]。太湖流域著有“七十二峰”,且有许多遗留下来的吴地人文历史遗迹,为游人提供了大量可供游玩的地方。吴地有悠久的舟船文化,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各种船只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专供游玩的画舫。文人墨客多以画舫为具,或携妓,或与友人同游,作诗娱乐。 吴地美丽的山川,好游的传统,也吸引了大批吴地之外的士人来此一游,丰富了太湖诗的创作。唐代诗人皮日休就是受其影响较深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太湖诗并序》中介绍了他自身喜爱游玩,且游览之地很多,“然而未能放行者,抑志于道也”[3]直至“尔后闻震泽、包山,其中有灵异,学黄老徒乐之,多不返,益欲一观,豁平生之郁郁焉”[3]被太湖美景所吸引的他,写下了二十首的太湖组诗,虽然先前皮日休也有不少游玩之作,但大多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写作,希望通过写作诗歌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而太湖组诗中无论是对景物的描摹,还是对传说故事的叙述都可看出他对太湖是真正的喜爱,“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连空淡?,照野平绝隙。好放青翰舟,堪弄白玉笛”(唐皮日休《初入太湖》) [3]的太湖生活,让他忘却了仕途坎坷的愁思,在自然山川中他寻找着人生的真正乐趣。为了与皮日休唱和,陆龟蒙也挥毫写下了二十首的太湖组诗,以作回应之作。 二、吴地隐逸的传统对太湖诗创作的影响 吴地隐逸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太伯、仲雍奔吴。《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受吴地隐逸传统的影响,太湖诗的创作群体中就有不少的隐逸之士。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别号天随子、甫里先生,也有涪翁、渔父、江上丈人等多种称号,从其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性格中对于自由的向往。受吴地隐逸传统影响的他“不乘马,无事时乘小舟,设篷席,赉束书、茶灶、笔床、钓具、?船郎而已”[7],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他享受着自由的隐居生活,陆龟蒙这种只愿与山林、草木为伴的隐逸思想在其写作的太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如“此时空寂心,可以遗智识”(唐陆龟蒙《雨中游包山精舍》)[7]、“万籁既无声,澄明但心听”(唐陆龟蒙《三宿神景宫》)[7],诗人希望通过在静谧的林间静心思考,去除争名夺利的世俗之心,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诗人间隐逸情结也是相互影响的,皮日休与陆龟蒙是好友,两人经常结伴出游,两人作品多唱和之作,太湖组诗就是其代表作品。受陆龟蒙隐逸思想的影响,皮日休的太湖诗作品中也带着浓烈的隐逸思想,如“如何事于役,兹游急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