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老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老舍

第四讲 老舍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拓展了老舍的视野,他说:五四运动送给了我一双新眼睛,这双新眼睛使我看到了一些过去未曾看到或不理解的东西,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1924---1929,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讲授汉语。并开始小说创作。 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又创作了《赵子曰》,初步显示了老舍的幽默才华。当时有人把老舍称为“笑王”。 在新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长篇小说创作寥若晨星,老舍是重要的开拓者。 1933年写《离婚》 标志着老舍的创作正在走向成熟。他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离婚》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通过对灰色市民生活和折中、敷衍、妥协、怯懦的市民性格的描写,批判了国民劣根性。 《离婚》在艺术上也有所发展,老舍把对幽默的追求尽可能地与对生活真实、性格真实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与对社会的严肃批判结合在一起。由于老舍对市民性格批判的深化,幽默的喜剧中包含了悲剧的因素,体现为一种“含泪的笑”。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幽默风格。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微神》、《柳家大院》《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月牙儿》等。 老舍的创作: 总体上看,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茅盾是认知型作家,巴金是激情型作家,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老舍的小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尽收眼底。这里有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还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车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无赖,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 老舍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出色地描写了市民生活。 他从文化视角观察市民生活,使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他写市民生活的小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市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市民形象的描写,解剖了国民性。 《二马》就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从文化角度解剖国民性的作品。当时老舍身居英国,中国人备受歧视的处境,他有着痛苦的感受;中西文化思想的撞击,更使他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二马》写的仍然是市民,只不过环境由北京移到了英国伦敦。 老舍的独特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 ①“北京味儿” 老舍文学作品的声誉与价值,直接与作品的“京味儿”即北京的地域特色紧密相关。“京味儿”凸现了他作品的浓厚民族色彩与深沉的东方格调,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文学评论家称他是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老舍是使“京味儿”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 老舍 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 老舍的“京味儿”文学成就还表现在他的“京味儿”文学语言上。 在他几百万字的小说和戏剧里,人物的对话、景物的描写、情节与过程的叙述都是用北京民间口语来写的,他用毕生的努力,去追求,去实践,用现成的北京民间口语去写小说与戏剧里的一切。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对北京口语的提炼、净化,反复的选择,北京口语成了他创作文学作品时得心应手的文学语言。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对北京口语很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了白话的香味,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就是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了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他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②老舍的幽默: 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气氛的熏陶,为老舍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为适宜、涵蕴丰富、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既非辛辣的,也非无聊的。他的幽默是使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是微笑中藏着苦涩的幽默,是唤起人们同情的幽默,是具有丰富语言技巧的幽默。老舍笔下的幽默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老舍的幽默,与他的性格以及审视世界的独特眼光分不开,他自称“一半恨一半笑的去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