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刘勰通变理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刘勰通变理论

试谈刘勰“通变”理论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部集大成之作,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探讨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著作。其中,“通变”观是刘勰理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特征,反对文坛新变,试图凭借儒家传统,纠正当时文坛浮靡之风,强调了以“通”求“变”,以“变”达“通”的观点。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对于刘勰的“通变”观,目前学术界的争议较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流的观点是将“通”解释为继承革新说。例如,王运熙说《通变》篇是“探讨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王运熙《刘勰的文学历史发展观》)。冯春田在《文心雕龙词语通释》中将“通变”理解为:“前后相承为通,趋时变化为变;善于继承为通(会通),适时变化为变(适变)。”另外,其他对“通变”的解释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观点将“通变”解释为“变则通”,二者是因果关系,变是原因,通为结果。在《文心雕龙义疏》一书中,吴林伯认为,“刘勰以通和变为二事,而彼此并非平列,有着因果关系。换言之,变为因,通为果,由因致果,从变生通,所以‘通变’即西晋陆机《演连珠》曰‘通于变’……刘勰作本篇,意在剖析文学的修辞规律,认为文辞要通利而不僵化,就得见机变化而不因循。”第二种观点认为刘勰不满当时的浮靡文风,所以提出“通变”意在复古,以补偏救弊。如纪昀认为:“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在《文心雕龙注》中,范文澜先生这样认为“纪氏之说是也”。黄侃也认为“此篇大指,示人勿为循俗之文,宜反之于古……彦和此篇,既以通变为旨,而章内乃列举古人转相因袭之文,可知通变之道,惟在师古,所谓变者,变世俗之文,非变古昔之法也。”第三种观点认为“通变”重在强调“变”。如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盖此篇本旨,在明穷变通久之理……齐梁文学,已至穷极当变之会,乃学者习而不察,犹复循流依放,文乃愈弊。舍人通变之作,盖欲通此穷途,变其末俗耳。然欲变末俗之弊,则当上法不弊之文,欲通文运之穷,则当明辨常变之理。”   二   综合上述几家观点,笔者认为刘勰的“通变”理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主张“质文代变”。   认为“通变”是推动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刘勰开篇阐明观点,认为文章之体裁有其稳固性,但创作的方法却并非一成不变,惟有讲求“通变”,方可在创作时自由驰骋,文思如泉涌。刘勰充分肯定了通变在诗歌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通变》)他认为,黄帝时期的《弹歌》是非常质朴的,唐尧时的《在昔歌》就比黄帝时发展了,虞舜时期的《卿云歌》又比唐尧时更富色采,夏代时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时文采更为丰富,商周两代的则比夏代更华丽……特别是通过考察从黄帝到刘宋时期的诗文发展轨迹,刘勰也从中看到了其中之弊端:“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通变》)。   2、认为“变则可久”,提倡“常变”,反对“新变”。   他认为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常常影响到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是影响诗风、文风变化的重要原因。刘勰认为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正常的“变”,这种变化,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文质兼擅,是作家与社会完全接触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对于这种“常变”,刘勰是高度肯定的:“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而另一种“变”,是那种“厌黩旧式”、“穿凿取新”的变化。对这样的“新变”,他是极力反对的:“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为其体,讹势所变,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定势》)因为,这种“新变”的结果,必然是导致“逐奇而失正”,使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大大减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对“新变”的思想,有着直接的现实背景。清人沈德潜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文学发展至南朝,创作倾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的齐梁文坛,弊病丛生,声色之变超越前世,求新、求奇成为时尚追求。加上文学批评领域中对这种“新变”的倡导,更使南朝文风浮靡,流弊日滋。针对这一情况,刘勰开出了药方:“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茜;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通变》)。   3、主张“通则不乏”:宗经师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刘勰的“通变”论当中,着重论述的是“通”,是继承。他认为,尽管时代发生了变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