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称呼语折射出作者心理.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零称呼语折射出作者心理

零称呼语折射出作者心理   摘 要:不同称呼语的使用能反映出交际双方的角色、地位等关系。同样,零称呼语的使用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言外之力。本文以这一点入手,分析零称呼语在刘墉先生《肯定自己》这本书所折射出来的作者心理。   关键词:称呼 零称呼语《肯定自己》心理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呼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形式。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家平时的体验,我们可以意识到恰当的称呼能够使交际更加顺利地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可能会导致交际的中断。   在中国,称呼语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非常丰富,祝畹瑾教授(1992[2](P151-157))把汉语称呼语分成六类:(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指“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伯伯”、“伯母”等可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4)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师傅”、“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5)职衔,即职位和头衔;(6)零称呼语,意指用“喂”、“劳驾”、“你好”等日常用语来打招呼,或者用指称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对于前五类的称呼语,已经有不少学者潜心研究过。但第六类零称呼语,似乎还较少学者涉足。而本文所要小议的正是“零称呼语”这种形式。但这个零称呼语并不完全等同于祝教授讲到的这些,笔者把其范围扩大,认为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该使用称呼语地方没有出现称呼语,就是称呼语缺失,也是一种零称呼形式。   在写信的过程中,一般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称呼语。台湾作家刘墉先生的《肯定自己》这本书,相信有不少读者阅读过。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是刘墉先生以一位父亲的身份写给自己儿子的信。这些信中的内容讲述的都是父子之间经历的事,其中还包括当时的一些对话。有对话就很有可能涉及到称呼,而且父子之间的信件,中间可能出现的称呼不外乎作者、儿子的姓名、英文名等,或者直接用”爸爸、爸、儿子、儿、孩子”等称呼。但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查找,我们发现文中并没出现作者、儿子的姓名、英文名这些,在这本8万多字的书中,只是能作为称呼的“儿子”一词出现了18次,但真正用于称呼却只有 1 次;“孩子”一词出现了49 次,“爸爸”一词出现了5次,都没有用于称呼;单独一个“儿”或“爸”更是没有出现在文中。   说话者在交际的过程中,总会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地位、身份,与自己的亲疏、情感关系,以及当时的情景等多种因素来选择恰当的称呼语。因此听话者可以根据说话者对自己的称呼来推测说话者的用意,旁观者也往往可以从称呼语上获悉交际双方的角色、地位和亲疏程度、交际主体的态度等信息。很有可能在信件所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与儿子之间的对话都是有称呼的,但作者在把这些内容写进书中时却省略了这些称呼。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一般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而“言外行为”是语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想通过说话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当然称呼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同样有这样的作用。但称呼语的缺失是否也预示着某些言外行为呢?不管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省略了这些称呼语,我们可以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从这种零称呼形式中一探作者的心理在文章中的折射。   一、作者希望让所有跟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们都能成为书中的主角,感同身受去体会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   (1)当你发现原来的计划行不通时,不要去想那计划花了多大工夫,或有多完美,因为不通就是不通,再完美的计划也没用。最重要的是:   你必须立刻找其他可行的路,愈快反应,愈能成功!   (2)不要犹豫,不要吝惜!抓住机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嗨!”   这世界会变得好大、好可爱!   (3)生在这个时代,你的眼光要远,胸怀要大。   “河殇”影辑里感叹中国人过去没有走向海洋,我则建议你:想要未来成功,你必须现在走向世界!   这三段文字都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番建议,告诉孩子一些道理,无一例外,中间都不存在称呼。我们自己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如果在这些话中都加上对儿子的称呼,如儿子的“名、小名”或直接以“儿子”这类的称呼,那么书中的内容就完全成了作者与儿子两个人之间的事了,而读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一位父亲的描述去了解这一对父子的生活,自然拉远了读者的距离。但把该有的称呼都省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番话,阅读起来就如自己的父亲在对自己说这番话,自然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把读者带进文章中。正如作者在书的自序中提到:“这本《肯定自己》,与其说是我写给孩子的信,不如讲它是写给海外青年朋友的书。”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