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   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要求:   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   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集合   课题 教材第104-105页。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   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   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   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1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   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   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   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