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堂练习-3GFbyDan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校本化资料 201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PAGE 1 - 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 旧中国A:原因: 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化。★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衣:a. “洋布”、“ ”(西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b. 设计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 c.改良后的 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②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面包房、咖啡店,吃 成为有钱人的时尚。③住:a.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典型民居;b.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 或 的豪宅。(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 ”、“ ”,并改革传统的 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 ”具有反清色彩。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 和 等法令;点头、握手、 取代传统的 , 取代农历;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 。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 坚持沿袭下来。2. 新中国A:原因:(l)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 作为 的奋斗目标。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生活必需品实行 计划供应。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布拉基”)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文革时期, 和“干部服”流行。②改革开放以来:a.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 。b.食:基本解决 问题;政府倡导 “ ”。c.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 ,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②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l. 交通工具(1) 铁路 ①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外国商办),不久被拆除;②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 的铁路,标志中国 的诞生;★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 等铁路,加强了 、 与内地的交通;④“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 、世界 ;⑤2003年,在 ,世界上第一条 投入商业运营;★⑥2006年 全线通车。★(2)公路①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出现;②随后, 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③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 水运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西方列强对水上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4) 航空①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至 航线开通,中国的 拉开了序幕。2、通讯工具的变迁(l)变迁:①电报:a.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 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b.20世纪初, 上海 还装置 。②电话:a.l9世纪80年代, 外国在 设立电话公司,电话传入中国;b.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c.到2003年末, 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 。★(2) 作用:①使 变得快捷和简便;②深刻改变着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表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 和 。(2)在上海创办的 《 》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 报刊;(3)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 ,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 ,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 报刊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2、作用:(1)启迪了人们智慧,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其中,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二)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电影:(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