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深处苗民部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丛林深处苗民部落

丛林深处苗民部落      黔东南大山深处的岜沙苗寨,是一个古老的苗民部落,那里的男人,头蓄发髻,肩扛火枪,身佩腰刀,竹编饰品,与千年前几乎无异……      神秘原始的苗寨      深秋时节,我走进黔东南大山深处,慕名探访这个原始苗族部落。车过从江县城,沿着321国道绕坡而上,仅行驶约7公里,见一横跨公路的、当地旅游部门新建的拱门,上面有岜沙苗寨字样,知道苗寨到了。   山上漫山遍野古树参天,绿色醉人。打远望去,古树丛中依稀可见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山寨炊烟缈缈,几声鸡鸣狗吠,几句虽断续但依然迷人的苗歌,让人觉得来到世外桃源。   穿过古树林,来到寨边,坪子里站着三三两两的穿着独特苗装的村民,一中年汉子走过来,笑着用很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打招呼:“欢迎您们到来!”我们便与他聊了起来。我惊奇,山里人怎能操如此标准的京腔。正疑惑间,一个小伙子夹杂着方言说,这是我们村的滚支书,是这里惟一到过北京并且住了几年的人,他说这话时一脸的自豪。   滚支书叫滚内拉,1973年到北京当兵,一呆就是六年,难怪普通话说得比我们在场的都地道。滚支书介绍,岜沙由五个自然村落组成,共416户,2161口人,住的都是滚、王、粟、吴姓人家。   岜沙苗寨几个自然村分布在几面坡上,全淹没在苍翠的林海之中,连接村与村的是林间一条条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苗寨的房子全都是用杉木、松木建成的栏杆式吊脚楼,屋基依山借势而建,挖山动土不多,楼柱长短按地基量裁,做工十分巧妙,虽建在陡坡之上,但也坚固异常。房子都不是很大,也不高,底层堆放杂物、养畜,二层住人。   走进一家木屋,黑黑的,眼睛很久都难以适应过来,屋中是火堂,做饭、平常聊天待客都是围着这火堂,隔壁是家人惟一一间睡房,铺盖就零乱地摊在地上。火堂边放一些粗大的圆木段挖成的凳子,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坐。看旁边的陈设,十分简单,没有一件与现代文明搭边的器具,倒是板壁挂着的砍刀及猎枪尤为显眼,刀把与枪杆油光发亮,可见平常与主人形影不离。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物质条件仅仅够维持基本生存。   “嘣!嘣!”这是石臼舂米发出的声音。到楼下看,女主人在舂糯谷。岜沙没有打米机,米都是这样人力舂出来的,一个早晨只能舂几十斤。   让人眼睛一亮的是寨边的禾晾。当地人说的禾晾也就是他们用来晾晒糯谷禾把的架子。苗家人好食糯米,杂交水稻产量高,也普及到各个角落,但这里家家户户都还是坚持种糯稻。秋天到,糯谷熟了,盘山的层层梯田金灿灿的,这是最让苗人神采飞扬的时刻。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折禾,人手一把锋利的折禾刀,将谷穗及穗下的禾杆割下,再整整齐齐扎成一大把一捆,禾把挑回来后,挂晾在禾晾架上,让谷穗自然风干。通常要晾上一个多月才干透,方能入仓。   每到晾糯禾时节,寨子四周都晒满了金黄的糯谷,颇为壮观。也是这个时节,山寨的摄影师、游客最多了。支书说,这里每户都在寨边有一个晾禾架和一个谷仓,年轻人相亲,首先就去看对方的禾晾,看“库存”多不多,禾把扎得整不整齐,看完,婚事才能订下来。我们问,这糯米都放在寨外,不怕丢失?滚支书拍着胸脯自豪地说,在我们岜沙从没有丢过东西。      最后的火枪手      这真是一处苗族部落文化的“活化石”,男猎女织、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使得岜沙有一种原始、粗犷的美,并且处处充满着神秘色彩。   有人曾向我绘声绘色讲述,说岜沙是中国最后一个人不离枪的苗族部落,作为民俗研究者首先就应该去探访这些苗族最后的枪手,说得我心动。到了岜沙,果然见到每一个成年男人都是枪不离身,就是上山劳动、外出做客、吹芦笙都是背着火枪。岜沙男人拿枪姿势是将火枪横扛在肩上,两只手一只抓枪托一只握枪管,双脚叉开,腰间系着铁沙(火枪子弹)夹子、火药袋,别着腰刀,立于风中,头上的髻留出的那束发尖在脑后飘扬,宽大的裤脚在风中舞动,俨然一个古代武士形象。让人弄不明白,都什么年代了,还这般的“战备状态”,难道还有异邦入侵?难道天天有猎可打?还有,全国公安机关大力开展缉枪治暴专项斗争,而这里还人手一杆?我与很多初到岜沙游人一样,都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近岜沙男人的。   后来了解到,岜沙男人枪不离人与其民族传统观念、民族心理有关。古代的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民族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战争、迁徙的历程,他们从土地肥沃的中原被迫迁徙到湘、黔、桂、滇、川山区,这支古老的民族就在艰难曲折中繁衍。岜沙苗人就是当中的一支,长期以来,为防异邦入侵,枪一直就不离身,久经磨难的岜沙苗人养成了尚武的民族精神。      如今的火枪用处仅是打猎,还有就是当饰品了,滚支书说。我问山上还有野兽可打吗?也爱打猎的支书叹了口气说,这么多的火枪在月亮山上征剿,哪还有猎物呵,一年到头都难得打下一只野兔。虽无猎可打,但岜沙的男人还是离不开火枪,离不开腰刀,因为佩带这些饰品,能使他们更加“男人”,更加威武,这是他们的精神支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