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嫦娥奔月自主创新太空足迹
嫦娥奔月自主创新太空足迹 “嫦娥一号”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梦想一飞冲天,踏上了奔月的漫漫长路,矗立在飞天路上的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用自主创新铸就的座座丰碑。 10月24日,“嫦娥一号”这一中国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梦想一飞冲天,踏上了奔月的漫漫长路。11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飞抵月球并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曾经无数次在传说中描绘月宫、无数次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明月的中国人,将通过“嫦娥”的慧眼第一次近距离凝视神秘的月球。这个孕育无数浪漫传说的国度还将第一次在遥远的月境烙下自己的足迹。 第三个里程碑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继‘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11月12日,“嫦娥一号”升空19天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人的一大创造,她的升空标志着我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提起中国航天事业的3个里程碑,就不能不提到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嫦娥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师。8年前,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留着寸头、精神矍铄的长者。“没有洋拐棍,照样走自己的路。”他那宏亮的声音,极富感染力,至今令人难忘。60年代,在前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孙家栋与同事们恁是在物质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将一枚枚导弹、火箭送上苍穹。凭着这种创新精神,“东方红一号”这座里程碑被高高竖起。 斗转星移,创新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手中。还不到40岁的李振才告诉记者,在“嫦娥一号”研制团队中,他已算得上是“老同志”了。“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34岁,副总设计师孙泽洲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饶炜36岁,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左右。 这支年轻的团队所要面对的是全新的考验。1959年以来,人类进入了月球探测的新时代,一共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只有52颗成功,成功率不到50%。日本月亮女神卫星之前的一颗探月卫星,也因逃逸出月球轨道而失败。李振才说:“发射前真的睡不着,想的问题太多。”后来收看央视《面对面》专访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节目,也听到类似的话语,看来为“嫦娥”失眠的可不止李振才一人。 分析失眠的原因时,李振才说,以往我国发射的卫星最远也未超过8万公里,而月球离地球有38.4万公里。要让“嫦娥”跨越如此遥远的路途,顺利奔向月球,研制人员需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 广寒宫、桂树、玉兔终归是神话。当今世界对地球到月球8万余公里的空间环境以及月球自身的特定环境,了解最多的当属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但对一些核心数据他们向来秘而不宣。从公开的有限信息中李振才他们了解到,“嫦娥”将生活在一个异常严酷的环境。 不说别的,仅-130至150摄氏度的温差就对卫星的热控设计提出极其高的要求。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太空环境的地面热试验。经过3年修行,“嫦娥”终于练就一身耐受高温严寒的金刚不坏之躯。到目前为止,“嫦娥”表现很好,她所面对的热环境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料。 另一个需要创新的是轨道设计技术。怎样才能选择一条既精准又合适的地月转移轨道,并在异常复杂的太空环境下调整、维持和优化呢?轨道设计方案诞生是艰苦而具有决定性的。月球探测器运动的全过程要涉及星、地、月三体问题,这是一个令无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都望而生畏的“魔鬼”难题。有关专家找到了60年代美国在着手“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两位学者对地月转轨问题所作的一篇奠基性的论文,无奈论文只给出了结果但未给出算法方面的任何信息。经过反复讨论和无数次计算,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数值方法,原则上可以达到任意精度的有效方法,可以复现美国学者所获得的结果。在此算法基础之上,他们利用简化的三体运动模型对于地月转轨进行全局性的研究,其结果对于“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前我国发射的通信、返回、遥感等系列卫星的运行轨道,是经过多次发射、反复验证、最终确定的最佳轨道。“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验证只能靠地面仿真来解决。难怪李振才说:“整个团队,在发射前最紧张的可能要属轨道设计人员了。”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近月制动成功,如期抵达月球捕获点,卫星的各系统状态良好,性能稳定。按照原定计划,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要进行2到3次中途修正,而实施过程中仅用1次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卫星轨道测定与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一天,我才舒了一口气。如果此前接受采访的话,我绝没有现在这么轻松。” 李振才尚未退去倦意的脸庞露出轻松的微笑。 “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人员过五关斩六将,先后攻克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