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下平和冲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哀下平和冲淡

“物哀”下的平和冲淡 ????知堂老人一生往来徘徊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译介,研究日本文化五十余载,深得日本文学理念的精髓。钱理群认为:“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生命所在,正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1)这种“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就是日本文学中的美学精粹--“物哀”。翻开知堂老人的美文创作,在谈天说地,描草木鱼虫,记身边琐事,叙故乡风物这些情物的描写下,文脉深层却总是涌动着一股淡而郁结的“物哀”诗情。       (一)“物哀”--日本美学观阐释 “物哀”(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ぁ?)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 ?”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字同音,就以“哀”字标出。”(2) “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如《万叶集》中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死人悲伤作歌一首曰:     ?汝在自家中     ?妹子手中抱     ?旅途卧草枕     ?游子实可怜(ぁはれ)(卷3-415)  ?这首歌唱出了对爱妻的眷顾与离别的悲苦,幽哀之情,寂寥中含蓄同情,恰如其分地将“哀”的情致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哀”将悲芳凄与同情的感情浑然为一体。而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3)紫氏部将“哀”(ぁはれ)之前加上了“物”(ものの),这样就将主客观合一了。“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もの)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大大丰富了“哀”的情感范围。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值得指出的是,“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4)这五类情韵我们都能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寻见清晰的影子,而其中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掩卷之后的哀感余绪缱绻流转而挥之不去。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5)知堂先生的散文在对以上三个层面“物”的感动书写之下,更有“哀”之情的抒发。他或悲哀,怜悯,愤懑或愉快,亲爱,同情。将“物哀”之情挖掘入至情至理之处。 而本人认为“物哀”情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笼在知堂小品中的,就内容而言叶渭渠的三个重叠层次可以加以概括,而风格上除了国人公认的“平淡冲和”之处,更有丰富的“物哀”内涵加以补充。                        ?(二)“哀感”--“物哀”的灵魂精髓 在人生观,社会观上周作人为一个虚无主义者,在对国民党政权的“政党政治”的幻灭,对五四先驱者所寄予希望的“民众政治”的幻灭,以及对知识分子自我责任幻灭后,他就躲进“自己的园地”里了。对于当代,他失望地抱着历史循环论的基调。在《历史》一文中他写下:“天下最残酷的学问是历史,他能揭去我们眼上的鳞,虽然也使我们希望千百年后的将来有进步。但千百年前的黑影投在现在上面……我读了中国历史对于中国民族和我自己失去了九成以上的信仰与希望。‘僵尸,僵尸’!我完全同感于阿尔文夫人的话……”(6)《伟大的捕风》中,他将幻灭感归结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此人生之所以为虚空之虚空欤?传道者的厌世盖无足怪。”此时周作人对世相虚无失落下的悲哀与平安时代的紫氏部,清少纳言等人无师自通了。 写下诸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典型表现“物哀”之情的作品女性们,婚恋中,她们承受的是一夫多妻制及娶婿婚姻制度。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