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中重金属毒性
第二篇 不同环境因素的毒性 第七章 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 第一节 重金属的毒理学 一、重金属 比重4.0: 60种元素 比重5.0: 45种元素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铜、镉、铅、锌、铬等元素,还有银、锡、钴、镍、硒等。砷、硒的毒性和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归入重金属。 二、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为: 1)施用农药(含Pb、Hg、Cd、As) 2)采矿、冶炼 3)使用重金属的工业生产过程 4)煤、石油燃烧排放出Pb、Ni等废气。 总之,工业“三废”的排放、城市垃圾、污泥和含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等。 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1、金属主要通过水在环境中迁移转运; 2、金属也通过食物链(网)进行转移。可从食物链的一级转到另一级,在此转运过程中还有逐级浓集放大的作用。 金属浓集放大的倍数取决于金属、生物与环境。 生物富集系数(f) 生物富集系数(f) 如:f = 生物体内毒物残留浓度/海水中毒物的浓度 重金属对人的危害 必需营养元素:K, Na, Ca, Mg, Cu, Zn, Fe, Mn, V, Ni, Mo, Cr, Co 污染元素:Hg, Cd, Pb, As, Cr 四、金属的体内代谢 (一)吸收 主要---经过消化道吸收 其次---经过呼吸道吸收 少量---经过皮肤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 (1)离子状态金属元素(溶解状态) 直接被吸收 (2)金属元素+食物有机物复合物 消化成可溶性物质 a、被动转运、易化 吸收 扩散、主动转运 b、微胞饮 (3)不可溶解金属盐类 巨噬细胞吞噬 肠绒毛 2、影响消化道吸收金属盐的因素 (1)元素的化学形式: 脂溶性强的元素有机化合物(易) 水溶性强的元素无机盐(易) 含氧酸元素如Po43-、So42-、 Vo43-、 Aso3-、Tco42-、 Ge44-等阴离子(易) 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铵盐(易) 多价碱性盐类(很慢) 形成沉淀的盐如磷酸盐、硫酸盐、草酸盐等(很难) (2)元素的种类: a.消化道对不同金属盐类的吸收率相差很大; b.不同金属元素在消化道的吸收部位不同; c.不同元素在胃肠内的吸收方式有差异。 (3)胃肠道内的pH: 金属元素在酸性环境中呈离子状态,如铁、锌、铜、锰、铬等在酸性环境中均可形成可溶性氯化物,再在胃内与氨基酸等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小肠被吸收。 (4)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粘膜竞争金属元素: 有的微生物分泌特殊的螯合剂与铁形成易被微生物吸收的铁螯合剂(铁色素),使粘膜细胞难以吸收利用。 (5)年龄的影响: 婴幼儿对环境种金属污染较敏感,乳儿期肠粘膜未成熟,胞饮作用大于成人,因而对Pb、Cd、Fe、Co等的吸收率高。 (6)膳食成分 食物中的磷酸盐、植酸盐、纤维素等影响金属元素的吸收。植酸盐能抑制肠道对铬的吸收,而草酸盐能增加铬的转运;食物钙镁含量高时可与植酸盐形成植酸钙或植酸镁,在小肠碱性环境中可与锌形成难溶的复盐,阻碍锌吸收。微生物C和柠檬酸可促进铁吸收,乳类、蛋类和植物性蛋白可抑制铁的吸收。 (7)金属间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当两种或更多种金属元素可与消化道粘膜细胞上的同一受体部位结合时,且这些元素同时存在时,可发生竞争性结合,某种元素过多可干扰另一种元素的吸收。 过量铁抑制锌吸收;锌过多抑制铁吸收; 锌抑制铜吸收; 镉、汞、银、钼干扰铜的吸收; 食物中含铜、镉、汞、锌、砷、银过多干扰硒吸收和生物学效应; 铜、钴、锰等增加铁的吸收。 3、经呼吸道吸收 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可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 进入呼吸道越深、接触面积越大、停留时间愈长、吸收愈多。 金属颗粒物的吸收与其在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沉着、纤毛清除和肺泡廓清活动有关。 较大粒径颗粒物沉着在呼吸道可经粘液纤毛清除而随痰排出; 粒径大于10μm可进入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3~10μm可进入细支气管; 0.5~3μm可到达肺泡; 小于0.5μm,由于不易沉着而保持悬浮状态易被呼出。 肺泡内的颗粒大部分经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系统或存留于附近淋巴结内,或随血液运行。可溶解的被吸收入血。 影响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金属元素的种类 金属颗粒物的大小 金属化合物的溶解物 呼吸的深度、速率 血液循环速度 肺泡内的二氧化碳(Co2可增加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 外界环境的气温、湿度、有无溶剂等 4、经皮肤吸收 经过皮肤吸收主要是通过表皮吸收 其次是毛囊、皮脂腺及汗腺吸收。 脂溶性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如四乙基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