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丶腌制和隔夜食物化学与健康问题.docVIP

烧烤丶腌制和隔夜食物化学与健康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烧烤丶腌制和隔夜食物化学与健康问题

烧烤丶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 上传: 刘卫玲 ????更新时间:2013-12-9 21:24:13 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 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 李瑞金,董川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 摘要:本文从化学角度分析烧烤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和杂环胺、腌制食品中形成亚硝胺、隔夜食物中形成亚硝酸盐的机理,从化学与毒理学角度探讨长期、大量食用这些食物导致的丙烯酰胺、杂环胺、亚硝胺和亚硝酸盐致癌的原因,提出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并给出对待这些食物的正确、科学的建议,这对于端正人们饮食态度和保护人体健康都有着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饮食习惯 食品化学 健康 随着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和人民幸福指数显著增加,人们日益重视科学饮食。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关于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苏丹红和三聚氰胺造成的危害更让人们关注饮食安全。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食物安全问题,这些食物虽然在短期内对人体健康影响小,但长期食用或大量食用却会导致慢性的、潜在的危害。对于食品消费者来说,了解更多的食品危害和预防常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食源性病症的发生。本文将以生活中常见的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为例,分析其导致有害物质产生的化学原因和引起健康问题的毒理机制,并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一、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和毒理问题 1、烧烤食物 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如有些人爱吃煎炸、烧烤类食物,烤羊肉、牛排、鸡翅和煎炸鱼是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在我国这种饮食习惯有增加趋势。为什么人们喜欢食用烧烤食物呢?1912年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提出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之间通过缩合、聚合发生非酶棕色化反应即美拉德反应。人们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动物性或植物性食品在煎、烤、烘、炸等烹调过程中,其中的氨基酸、肽、蛋白质和还原糖类成分在高温时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了人们喜欢的猪肉、牛肉、鸡肉、鱼肉和薯条等食品特有的诱人香味。 研究发现食物烤炙过程中产生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杂环胺、丙烯酰胺和多环芳烃等。1976年在烤沙丁鱼中发现了多种杂环胺化合物,目前已鉴定了近30种杂环胺;2002年在烤薯条中发现了丙烯酰胺。一般来说,食品来源的杂环胺主要是肉类食品在煎、烤、烘、炸等烹调过程中,蛋白质成分在200℃以上时热解形成的低分子量有机胺化合物。杂环胺的形成与烹调温度、时间、加热方式和水分有关。研究表明,食物在低于160℃ 温度烹调时,杂环胺形成极少,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杂环胺含量逐渐增加,如碎牛肉在250℃煎炸时杂环胺的含量为200℃时的6至7倍。在200℃以上的烹调温度下,食物加热时间越长,形成的杂环胺越多。烧、烤、煎、炸的加热方式比炖、焖、煮的加热方式产生更多的杂环胺。此现象可能与水分对杂环胺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富含淀粉的植物性食品在高温下由天门冬氨酸和碳水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杂环胺和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人们关注。毒理研究发现从烤肉的炭化表层中提取的杂环胺能使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株发生回复突变(Ames试验),表明在食品烹调过程中生成的杂环胺有诱变性。研究还发现杂环胺可通过动物体内细胞色素P450和N-乙酰基转移酶2等途径进行代谢,杂环胺N-羟基化活化后带正电荷,易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损伤,并产生遗传毒性。长期摄入杂环胺危害人体健康,甚至有引起癌症的可能,动物实验发现存在于烧烤等食品中的杂环胺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可诱发试验动物肿瘤。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并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这些化学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出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外源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致突变、致癌作用。 2、腌制食物 人类加工、制作和食用香肠有1500年的历史,腊肠、肉肠、火腿和午餐肉等传统美食受到人们青睐。这类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常用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为防腐剂,它们可延长食品保存期限并可形成腌肉特征的红色和风味,增进食欲。然而,亚硝基与肉中的胺基形成的亚硝胺却是一种很强的致癌和致畸物质。目前,在已经检测的100种亚硝胺类化合物中,乙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和二甲基亚硝胺至少对20种动物具有致癌活性。在大鼠的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二甲基亚硝胺,持续26~40周即可诱导大鼠患肝癌。因此,世界各国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及其含量制定了严格限制,以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民间蔬菜腌制的历史有3000多年,后来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发酵蔬菜能保持蔬菜营养和色香味,且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食用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蔬菜腌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