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so17025 实验室教程
一、实验室认证认可的发展历史 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在分析了二战中被英国军方拒绝所供军火的耻辱,开始了寻找检验一致化的道路。 194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认可组织-----澳大利亚国家检测机构 (NATA)。起初他们认为影响实验室检验一致性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十条: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素质对样品的管理 测试方法 每个人的职责记录的结果承受压力的能力外部对实验室的服务文件化的程序和文件管理 目的是通过对以上影响因素的预防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提供的产品的质量。 1966年英国成立了校准服务局(BCS),随后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从而带动了欧洲各国实验室认可机构的建立。当时对实验室的评审活动是:不仅考核实验室按照标准进行校准和检验的能力,而且更关心由于实验室内部管理对校准和检验质量的影响。随之产生了第三方独立、权威机构的实验室认可制度。 1973年新西兰(TELARC)、 1976年美国(NVLAP,A2LA)、 1979年法国(COFRAC),80年代实验室认可发展到东南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了实验室认可机构,90年代包括我国在内的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实验室认可行列。 随着各国实验室认可机构的建立,7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区域性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目前世界主要认可组织有: 1、国际实验室认可论坛(ILAC) 2、EA欧洲认可合作组织(认可所有领域) 3、APLAC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实验室认可)4、IAAC中美洲认可合作组织(所有领域) 5、SADCA南部非洲认可发展合作组织。实验室认可标准的发展ISO/CERTICO(1978)《评估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的指南》ISO/IEC GUIDE25:1982《检测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简称导则25ISO/IEC GUIDE25:1990《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产品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部分采用。ISO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 GB/T15481-2000等同采用ISO 17025:1999ISO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 GB/T 27025-2008等同采用ISO 17025:2005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有:等同采用 idt、等效采用eqv和部分采用,采标程度是一个国家标准化进步的程序。我国实验室认可认证活动的发展 我国实验室认可认证最初是由原国家商检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别开展的。 1986年,经国家经济管理委员会授权,原国家计量局依据《计量法》开展对我国产品质检机构的计量认证工作。 1989年,原国家商检局成立了“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认证管理委员会”。 1994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组建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 199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认证管理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CIBLAC),后更名为“中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认可委员会”。 2002年CNACL与CCIBLAC合并成立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 2006年,为适应我国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CNAB 和CNAL合并了成立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并与57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认可机构签署了多边互认协议,迈出了中国实验室检验/相间交错结果国际互认的关键一步。截止2011年2月28日,CNAS认可的实验室4406家,其中检测实验室3724个,含校准的实验室554个,此外还认可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实验室、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标准物质生产者。我国的实验室管理的组织结构实验室管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合格评定包括: 质量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 认证人员(审核员)注册; 实验室认可。 认证人员(审核员)注册实验室认可准则管理基础的八项原则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建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效益”。原则四:过程方法(PDCA)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原则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原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