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血压中医内科学进展研究生1
* 纵观本篇所列医家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特点认识,多认为本虚标实是共同点。 但在高血压病理过程中标本的孰轻孰重,目前存在着两大流派: 以柴浩然为代表的部分医家认为基本病位在肝,病机系肝的阴阳平衡失调; 以张云鹏为代表的部分医家强调病机关键是“内风”,其病位在肾。 江世英等医家提出从中医气血理论认识“血压”的概念,认为正常的血压是气血冲和的表现,异常的血压则是气血平衡失调所致。 与此相似,孟景春医家提出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血流供求失衡是本病的深一层本质,临床症状就是其本质的外在反应。 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深入。 * 肝阳上扰清窍 精不足,髓海失充, 血不足,脑脉失养; 气不足,清阳下陷; 头晕、头痛 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瘀血阻络,气血不利 临床施治,当详辨虚实,调和阴阳,畅达气机,使气机升降有节,阴阳调和、血脉通利,诸症自可痊愈。 在高血压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阴阳虚实可因病程的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 【现代研究述评】 高血压病,以血压升高为标志,以头痛、头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头痛、头晕并不等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更不能将血压升高和肝阳上亢等同起来。 临床高血压病有虚有实: 虚者为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脾气亏损、肾失温煦等; 实者有痰浊、瘀血、气滞、肝阳、肝火等。 【现代研究述评】 临床高血压病人,多发生于中有腰膝酸软、不耐劳累、夜尿频多、气短乏力、面虚浮等症状,尤其是形体肥胖的高血压病人。 ——都是“精气内夺”、气不化精、痰湿内停的表现。 【现代研究述评】 病程早期以实证为主,但并非肝阳上亢一端;痰浊中阻、瘀血阻脉、冲任失和、肝气郁滞等亦为常见。 在病程晚期,以虚为主、虚实兼杂。 当根据气血阴阳的虚损不同,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气生血、补气助阳诸法。并结合兼夹病邪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祛邪之法。 【现代研究述评】 高血压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非是肝阳上亢。 调和阴阳、畅达气血 升者治以降 降者治以升 结者治以散 寒者治以温 热者治以寒 【总结】 近年来中医在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实质、临床治疗、动物实验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 1.关于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领域中的地位及立足点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研究不断深人 高血压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 更重要的预防和逆转靶器官损害 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总结】 目前临床上运用西药降压越来越普及,新型降压药不断涌现, 降压效果可靠 降压作用持久 不良反应少 服用方便 依从性高 大量循证医学资料证实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减少远期心血清不良事件的发生 这些无疑对中医药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中药将无所作为。 【总结】 长期大量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高血病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例如中医药对高血压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较西药理想,鉴于西药的优势及中医药的特色,今后中医药治疗本病.不宜再过分强调对血压的控制,而应将侧重点逐渐转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靶器官损害及防治并发症等方面。 【总结】 2 .关于高血压中医证候研究 目前尚欠缺针对高血压中医证候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中医证候的分类、分布特征、演变规律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研究资料,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规范,在证候实质研究方面进展不大,研究指标较为陈旧。 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开展研究,以利中医证型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规范化中医诊疗体系。 【总结】 3 .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 目前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欠科学,多停留在分散的、小样本的短期研究,研究水平较低,可信性不高,研究指标较陈旧,尤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使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 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对中医药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力度,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总结】 4 .关于高血压的中医药基础研究 目前高血压的中医基础研究其实验方法相对落后,研究手段更新较慢,中药药理研究欠规范,药物配伍、组方及量效关系等未得到充分阐明。 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手段(如分子生物技术)开展中医药降压的基础研究,包括药物有效成分、组方配伍规律、药效学、药理作用机制等多方面的研究,挖掘确切有效的降压中药制剂,是今后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 * 新定义的高血压分期不仅依靠血压测定,而且还依靠心血管危险的指标,如器官损害来计算。 这种概念的更新来源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的逐渐实施以及人们对循证医学的广泛理解。 *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正常、正常高值和1、2、3级高血压 * 根据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的情况结合血压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