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至魏晋清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汉至魏晋清议

略论汉至魏晋清议   摘 要: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关键词: 清议 “九品官人法” 清议流弊      清议是指东汉以来乡里形成的关于人物的评论,其内容主要是对被评品者在道德上的优缺点两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规范。《通志?选举略》曰:“凡士之有善者,乡老论士之秀者,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而不征者,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论士之贤者,及乡老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①从乡老到司马的对被选之士的论断即为“清议”。杨园先生对此论道:“古者选士于乡,以乡党耳目近至众,其为贤不肖,如鉴明物,不可掩也。盖一人之爱憎喜怒则莫不私,众人之是非好恶莫不公。”②这种乡举里选的办法,也算是一种早期的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西晋以前选士评价的清议      汉代对士人进行品评、清议的社会风气最为突出,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在东汉的抵制宦官的清议运动中,士人以广泛交友结社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利用清议风谣品题人物来影响舆论。如“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可见清议早期的目的是评价士人的德行品行才能,为为官取士提供参考依据。在政治腐败、任人不公的年代里,清议的广泛兴起有着干预朝政的重大意义,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迫使人才的选拔按公众舆论的品评来决定:政府对官员的任用要征询名士的清议意见,士人的升迁也与清议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善清议者被认为具有“识鉴之能”,他们不仅褒贬人物,而且以奖拔士人为己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郭泰就是汉末的名士,“性明知人,奖训士类”,史称“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③同者还有汝南名士许劭,“少峻名节,好人论,多所赏识。……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许劭不仅善于品藻人物,与郭泰齐名,而且以主持乡里月旦评著称于世,后来几乎形成定制。“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覆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有‘月旦评’焉”。④汤用彤先生论及此对于社会的意义:“溯自汉代取士大别为地方察举、公府征辟。人物品鉴遂极重要。有名者人青云,无闻者委沟渠。朝廷以名治,士风亦竟以名向高。声名出于乡里之臧否,故在民间清议乃隐操士人进退之权。于是月旦人物流为俗尚,讲目成名,具有定格,乃成社会中不成文之法度。”⑤   曹操当政时期颇为注重对人才德行的品评与考核。曹操在用人实践中,重视士人的乡里清议,重视对士人进行品评而任官,以及政绩考核。曹操本人亦曾想方设法得到当时士族领袖的“品评”,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名望地位,扩大在士族社会的影响,跻身于士族社会的交际圈。当时的太尉桥玄曾对曹操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劭)。”于是曹操拜访许劭,许劭评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⑥曹操大笑而去,由此而知名士林。   曹操生活在清议、品评盛行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自然就很看重地方名士的清议,重视德行。从发迹起,曹操就有意识地将乡里清议和士林品评等做法引入到他的用人之道中,并作为一种用人政策予以制度化、规范化,将品评大权掌控在政府手中,从而控制士族的选官用人。曹操担任司空后即设东、西曹,而东、西曹掾属的职掌就是负责典选事务。⑦这为此后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探索了先路,积累了经验。“九品官人法”就是中正根据清议即乡里的舆论来区分人物优劣,并厘定、提升或是贬降被品者的乡品,以此作为吏部铨选任官的依据。      二、西晋转为重视道德批评的清议      清议的内容在西晋时期渐渐发生变化,虽然道德品行最为重视,但原来是乡里对被评品者道德品质的评价,可以有褒有贬,以优点的褒扬为主;后来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诸如居丧无礼、居丧婚嫁、事父母不孝等。西晋司马昭执政时,何曾说:“明公方以孝治天下。”⑧李密于晋武帝时上《陈情表》亦说:“圣朝以孝治天下。”⑨《晋书?阎瓒传》记载:“父卒,继母不慈,瓒恭事弥谨。而母疾之愈甚,乃诬瓒盗父时之金宝,讼于有司,遂被清议十余年,瓒无怨色,孝谨不怠。母后意解,移中正,乃得复品,为太傅杨俊舍人。”⑩由此可以看出,行孝与否是道德品行清议中备受关注的首要内容,士人若不孝便会遭到清议的批评。   孝行同时表现在父母的丧葬对子女的婚姻和仕宦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死后尸骨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