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空流转下瞬间与永恒
时空流转下瞬间与永恒 摘 要: 本文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叙事意象为着眼点,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意象――辫子,透过对这一意象的解读来梳理行文脉络、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透视意象背后隐含的意义与情感,解析意象在叙事中的功能。 关键词: 严歌苓 意象 辫子 一 “瞬间”与“永恒”即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时空的流转下一切都处在“变”之中,“变”即是一种特殊的“永恒”。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存在一种相对的“不变”,承载这种“不变”的载体之一即是叙事作品中的“意象”。读懂了叙事作品中的意象,也就懂得了作品所要传达的意旨。意象之于文学作品犹如眼睛之于神龙,拥有了意象,文学作品才会更加充实丰盈、神采飞扬。 意象“借助某个独特的表象蕴含着独到的意义,成为形象叙述过程中的闪光的质点。但它对意义的表达,又不借助议论,而是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在暗示和联想中把意义蕴含于其间”,然而意象又“不是孤立存在之物,它在‘关系’中存在”。因而在解读意象的过程中自然要考虑到社会文化赋予意象的特殊含义,以及作者的个人情感加之于上的独特意义。只有兼顾意象存在的这些“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意象所传递出的讯息。虽然在叙事作品中意象并不是作为叙事主体存在的,但它能够对叙事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动情节的发展,增添文本的诗性意蕴。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小说家大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意象体系,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笔下的意象之上,用意象来承载他们内心的情绪与感受,以有形之物写无形之情、状难言之感。严歌苓亦是如此,她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所以她在作品中并不直接表述她的观点、抒发她的感情,只是在言语和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中将其溢露出来。正如她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说的:“世上一切被符号化了的东西都比它们本身更具征服力。” 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辫子成了政治变革关注的焦点,辫子的存留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取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少人因为这一根辫子而丢了性命。时间让我们远离了那个“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乱世,严歌苓的笔却带我们重回了中国男人拖长辫的岁月,这一“带”就带到了海那边的美国。于是我们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地下拍卖场里认识了这样一个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身材宽厚,个头要高过一般中国男人。他梳一根粗极的长辫。……这辫子之所以粗得不近情理,是因为他的头发顺着他颈后一直长到上半个脊背上,如同马鬃或狮鬃。”这是《扶桑》中大勇的首次亮相,作者并未在他的长相上多着笔墨,而是细致描绘了他辫子的特征,凸显这根辫子的与众不同。 通过史书、文学文本及其他的媒介我们知道,19世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移民是处在极其低下地位的劣等民族,是被冠之以“劳工”之名的奴隶,而在《扶桑》中这个中国男人的出场却显得如此不同,作者以一根特殊的辫子点亮了她笔下的人物。在地下拍卖场进行的这场中国妓女的买卖中,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这个人物,他“是这地方冒犯不得的人,……不光在唐人区有声名,洋人也对他的神鬼故事有传闻”。在唐人区的声名是因为他是典型的“不好男儿”,偷窃各个窑子的妓女,压榨别人的财富,但在面对与西方异族的冲突时,他毫无条件地与自己的同胞建立了同盟,这时他的身上更多地显现出民族大义,西方成了他真正的敌人。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叛卖同胞的人”,哪怕是一个有可能让二十多人陷入危险之中的五个月大的弱小生命。作者讲述了他的种种恶行,但却让人对他恨不起来,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份恶中更含有了对白人欺压华人的抗争。 在《扶桑》中,辫子意象并不是仅与大勇这个人物进行组合,而是与更多的普通中国移民结合在一起,作品里多次出现对拖着辫子的中国劳工的群体性描写,如此多的辫子让人内心纠结在一起,他们沉默、忍耐,可以说是在那个世界里忍辱偷生地过活,他们面对白人时总是“不必要”地谦恭,遭受白鬼欺凌时只是沉默地点头,甚而是笑。尤其是描写一个老伙夫的死亡时那“花白的辫子”显得格外地触目惊心。他“被三十多个白种工友围拢,一只手揪住了他的花白辫子”,他那忍气吞声的忧愁的笑激怒了这群白人,无数的棍棒与拳脚向这个并不强壮的生命砸来,终于“老伙夫趴在地上,花白的辫子断了”。被抓住了辫子一切便都由他人控制,辫子仿佛是一个死穴,这辫子似乎让外族人加之于华人的欺凌变得更加便易,它关乎着生命的存与亡。 在《扶桑》中作者塑造的大勇集善恶于一身,她对待这个人物的情感是矛盾的,可以说严歌苓在大勇身上寄放了太多的自豪与骄傲。在种族歧视猖獗的异质社会里,在口口声声自由开放却将黄皮肤的中国人视为非人的国度里,总是需要有大勇这样的中国人存在,对欺凌华人的洋恶棍们,“大勇这类人一抬眼便找到了他,几下便除掉了他”。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情感,严歌苓都不在作品中呼天抢地地去诉说,她的叙说是克制、含蓄、借意象来传达的。辫子意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