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北故宫博院藏玺印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印章,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物。 领钱,请盖章!签约,请用印!举凡公文书信、日常琐事,不押个印章,总觉得不够正式、不够庄重,就连道士画符,乃至中元普渡的大猪公身上,也免不得盖几个红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祥福──印章之功效大矣哉! 甭 说今人,古人也如此,印痕处处可见,且与三千岁的老汉字紧密结合,用各种质材作印身、以各式巧工制印钮、参各体书法写印文;融千古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箴 言吉语、诗文名句,以及生动图象,成为印面的丰富内容──玺印之乾坤大矣哉!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朝皇室搜集与制作的历代铜印1650余枚、玉石宝章近250件;有国人捐赠与寄存的近现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的两方中国最早的商代铜玺。时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满目,漪欤盛哉! 方寸之印,蕴含无限。每一个泥上鸿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边款斑斑,也期待与你心心相印,唤取共鸣。游走在既传统又现代的印章世界,是否也令你印象深刻呢? 印章大观——各种印材与印钮 印章是什么?有印身、印面,可复印(重复压抑印文),能征信的,都叫印章。 印章在世界上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西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见印章使用,可是唯独在中国,印章不仅历三千年不衰,往上跻登篆刻艺术巅峰、往下普及民间印鉴,更外扩影响日本、韩国。在优雅的传统读书人的认知里,印章篆刻,早已与古诗、书法、绘画合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 印章的取材是多元的,除了铜、瓷、琉璃须经镕铸或窑烧外,其余玉、石、牙、骨、竹、木、犀角等,均从大自然中取料整治,然后加工。 印钮是印身的一部分,早期加穿印绶,便于钤抑,后来印身增高,已利持握,更于顶端装饰各式钮形,十分生动。晚期石章或雕平钮,或刻薄意,浅饰印身,饶富诗意。 1.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 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 中国印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见的黏土、硬石刻画,供抑压复制纹样和记号,后扩大取材于各类的玉石、牙角、竹木等。沿至明清,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和鸡血石则成为篆刻家治印的最爱。 铜印的制作,需经浇铸范刻等多道工序,在征信防伪的前提下,从战国至今,一直是官方印材的主力。瓷印则随着宋元以来烧窑的蓬勃,偶见于文人的书斋闲章中。 翠玉印 铜印 2.望风解印绶——印钮 望风解印绶——印钮 魏晋之前的铜玉印,以印钮形式区别官秩大小,也配以印绶,供穿带抑泥之用:鼻钮、坛钮、瓦钮、龟钮、驼钮等,丰富多变。隋唐改钤朱泥,印身加大,印章不再 用于佩挂,故印钮也转为高耸的直钮、柱钮等。文人用印渐渐加高印身,遂在其上加刻各种动物、异兽、人物立雕钮及平钮,后更巧饰薄意于印身,山水花卉、松石 渔隐,益添兴味。 民国「千千千」石印 民国「千千千」石印印文 民国「千千千」石印顶部雕刻 3.方寸之间——印面的形式与内容 方寸之间——印面的形式与内容 古铜印面以方寸(约2.3公分)大小为多,故以方寸代称印面的世界。 印面或铸或刻,铜印多铸,其余材质多刻;或方或圆,或长方或椭圆,私印尤多异制;或白文(阴文)或朱文(阳文);或有界格有边栏;或为文字或属图象,幻化多端,却都只在方寸之间。 文字源出图画,故商周文字颇多象形;玺印源于陶拍,所以许多考古出土印章,可与早期陶器、铜器纹饰相证。院藏商玺「亚禽示」,是图象印、也是文字印的源头。 战国至两汉的图象印常见生动的题材,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的认知,而文字印的庞大内容:如官印可以考证官制地理、姓名印可以追溯姓氏源流与命名习惯、箴言吉语印可以察知古人习俗信仰、诗文名句可以感受前人思想情怀,凡此种种,虽仅方寸,实则无限,佛家所谓「纳须弥于芥子」,可为善喻。 「亚禽示」玺 淳于即.双鸟啄鱼纹两面印 甲金篆隶自成文——印文字体 张爰之印(九叠篆) 吉祥止止——吉语印 健康、快乐、富有、平安、长寿,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于是祈福的吉祥话,便常见于印章之中,如眉寿、金石寿、延年、长生;富贵、万金、日利、发财;吉祥、康 乐、平安、无恙等。不仅此生「永受嘉福」,更希望长「宜子孙」,勿替引之。小小的吉语印中,透露了中国人深切又普遍的价值观与生命观。 附件 钤记灿朱光——文人书斋用印 元明以降,文人用印钤记愈加普遍,除了常见的姓名印、字号印、斋馆印外,读书记、题署记、校记、鉴赏印、藏书印、藏金石书画记、纪年印以及书启尺牍印记 等,也时出于各类书画典籍与文物之间。印下留痕,别号、斋名、读书藏书印记,都诉说着印章主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