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房山与大金古刹灵峰寺
大房山与大金古刹灵峰寺
马 垒
大房山灵峰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猫耳山顶峰之阳。始建于隋唐年间,是
一座佛教寺院。金代灵峰寺作为皇陵区陵寝寺,受到皇室重视,地位非同一般。
今仅存遗址,寺内遗址上有刻于金明昌五年的《大金大房山灵峰寺之记》碑一
通。该碑是研究灵峰寺建寺历史及金陵规制的重要文物遗存。
幽燕奥室——大房山
今房山之名由来已久。文献多有记载,“旧志曰,幽燕奥室,又曰,竣而且阔,
望之明秀异常,宛然如室”。“大房山,古名大防山(《水经柱》曰‘大防’,隋《图经》、
①
《太平寰宇记》皆同)。自元改建房山县。大防之名遂熄”。又据《读史方舆纪
要》载:“大房山县西十五里。境内诸山,此山最为雄秀。古碑云:幽燕之奥室也。
山下有圣水泉,西南有伏龙穴,一名龙城峪,汤泉出焉。又有孔水洞,在山之
东北,今讹为云水洞。悬崖千尺,石窦如门,深不可测。《志》曰:山亦名大防
山,亦曰大房岭。五代梁贞明三年,契丹围幽州,晋王存勖遣李嗣源等趣救,
至易州,以步多骑少,不利平原,乃自易州北逾大房岭,循涧而东。距幽州六
十里,与契丹遇,契丹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中,每至谷
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等力战,败契丹兵于山口,乃得出至幽州。金废主亮贞
元三年,以大房山灵峰寺为山陵,迁其太祖阿骨打、太宗吴乞买葬焉,故县有
②
万宁之名。” “房山县:山,其最者城西六十里曰大防山,亦名大房山,县名以
此,……”③
大房山,这座西部名山,其主峰猫耳山就位于长沟峪古道西北面。沿长沟
峪古道行至长沟峪村西尽头,有一上山小路可直达猫耳山顶峰。游人登山时总
是沿着沟谷与山脊变换行进,被古人走出的古道断断续续时隐时现,道两旁茂
密的植被将古道遮盖得严严实实。路上至少要穿过两座大的天然山谷,山谷处
于两山之间,周围怪石嶙峋。《房山灵峰寺记》碑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瀑布南
下三里泉石最幽”,说的是在历史上水量较大时从山上流下的飞瀑倾泻而下的壮
观景象,可以想见当时山上苍松翠柏林木繁茂,山峦巍峨飞瀑通天,奇花异草
争相斗艳,一定很具震撼力。金代时,这里因为是金陵区范围之内,受到官方
严格的保护,普通百姓难以进入,周围山上的生态环境一直未受破坏。如今走
在上山的路上,穿梭于密林之中,仍能看到藤类植被相互缠绕,枝干犹如巨蟒
般粗壮。
山峦叠翠,万木葱茏,怪石隐映,溪流幽谷,是金代大房山的典型特征。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貌景观,自然得到金代皇帝的青睐,将皇陵建在山下也在情
理之中。直到清代,大房山自然植被依然保存完好,被列为房山县八景之一,
名曰“大房耸翠”。
然而随着金朝的灭亡,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大房山原先作为皇陵禁地的
各种保护措施逐渐成为一纸空文。明清以后,这里的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大片森林被砍伐,私挖烂采现象日益严重。
受到破坏影响最大的就是山脚下的长沟峪村,峪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因附近煤矿的开采,人口逐渐增多,历元、明、清不断发展,至民国时期,比
北五村(周口店以北官地、山口、西庄、车厂、坟山)的人还多,古村繁盛一
时。“周口店为长沟峪及柴厂运煤出山之口,铁路未修以前不过小本营业而已,今
④
车站两旁商业林立。” 据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载,在民国时期,长沟峪地区
尤以兴家窑、栗子树窑开采规模最大,杂货店、煤行分布于车站两边,又有粮
行6 家、杂货店8 家、布行3 家、盐店1 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长沟峪村,
成为当时房山县有名的富村,其富裕程度非周围村所能及。
长年采煤对周围山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山体塌陷,沟里的人们逐渐迁出。
如今当我们来到长沟峪村时,眼前看到的只有破败的房屋、残破不堪的古桥、
古庙,村内空无一人,荒凉至极,很难想象其曾经的繁华。
笔者曾多次深入大房山脉进行实地调查,期间在山上发现大量因采煤留下
的塌陷坑,人类无节制的采煤取穴,在山体上留下了千疮百孔,给周围山体带
来巨大的危害,破坏了山上的生态系统,导致水源干涸,溪水清泉也因大量挖
煤泄水而难寻踪迹。同时也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原建
于山上的著名佛寺木岩寺也因开山采煤而消失得片瓦不存。直到今日仍能看到
大量采石车带着轰鸣之声时常出现在长沟峪沟内,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