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2011课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0 第四章 古书阅读的相关常识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今天阅读古书为何要参阅前人旧注? 二、前人旧注称作“传”“注”“疏”“笺”,各有什么意思? 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周礼注》 贾公彦《周礼疏》 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郑玄的《毛诗笺》。 三、历代旧注举要(就教材提及的看) 1.汉代 经: 史: 子: 集: 2.魏晋六朝 经: 史: 子: 集: 3.唐代 经: 史: 子: 集: 4.宋代 经: 史: 子: 集: 四、《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周易》:魏.王弼、晋. HYPERLINK /view/503796.htm \t _blank 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HYPERLINK /view/2120797.htm \t _blank 《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诗经·关雎》注疏选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思之也。笺云: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思也。笺云: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悠,音由。辗,本亦作“展”,哲善反;吕忱从车展。郑云“不周曰辗”,注本或作“卧而不周”者,剩二字也。 【疏】“求之”至“反侧”○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之不得,则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又言后妃诚思此淑女哉,诚思此淑女哉!其思之时,则辗转而复反侧,思念之极深也。○郑唯以“服”为“事”,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余同也。○《传》“服,思之也”○正义曰:王肃云:服膺,思念之。《笺》以《释诂》文“服,事也”,本求淑女为己职事,故易之也。○《笺》“卧而不周曰辗”○正义曰:《书传》曰:“帝犹反侧晨兴。”则“反侧”亦卧而不正也 。“反侧”既为一,则“辗转”亦为一 ,俱为卧而不周矣。《笺》独以“辗”为“不周”者 ,辨其难明,不嫌与“转”异也。《泽陂》云:“辗转伏枕。”伏枕,据身伏而不周,则“辗”、“转”同为 “不周”明矣。“ 反侧’犹“反覆”,“辗转”犹“婉转”,俱是回动 ,大同小异 。故 《何人斯》笺“反侧,辗转”,是也。 五、旧注中常见术语的用法和意义 1、曰 为 谓之 旧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3、貌 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4、犹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 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说文》:“莞,艸也。”段玉裁注:“莞之言管也。凡茎中空者曰管。莞盖即今席子草,细茎,圆而中空。郑谓之小蒲,实非也。” 《白虎通义》:“商、贾何谓也?商之为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