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韵的举例20121112彝人古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三个韵的举例20121112彝人古镇

十三个韵的举人古镇 13个半 问题: 什么是押韵? 什么是字头字腹字脚? 什么是上下句? 韵律之美 韵指音韵,音韵也叫声韵,是汉字字音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律指格律,指创作中依照的格式和节律。包括平仄、押韵、排偶等。 1中国戏曲的三大特点 在世界戏剧三大体系之中,中国戏曲独树一帜。 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美就美在韵律之美。 要掌握戏曲写作,必须要了解中国戏曲的三大特点,要把三大特点,贯穿于本门课程训练的始终,贯穿于整个戏曲写作的始终。 虚拟性、程式化、节奏感。 沈达人在《戏曲的美学品格》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3.版)中说: “对戏曲的美学品格,戏曲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同志认为戏曲是表现艺术,具有表现艺术的许多优长,与再现艺术追求的生活真实、典型环境、典型人物风马牛不相及,戏曲与现实主义是无缘的。一些同志看到戏曲创作与生活真实、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密切关系,但对戏曲的表现性能重视不足,认为虚拟、程式、时空自由等是戏曲派生的特性,现代戏曲应向写实的话剧靠拢。这两种看法之间的差距很大,又都看到了戏曲美学品格的一个方面。我以为,如果全面对待戏曲那种兼容并蓄的禀性,不仅差距可以弥合,对戏曲的美学品格也将取得完整的看法。那么,戏曲的美学品格究竟是什么?简约的回答是: 戏曲不局限于再现,也不局限于表现,而是再现基础上的表现。” 焦菊隐在《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一文(《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10.版)中说: 中国戏曲有哪些艺术特点,恐怕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分析。……认识与掌握戏曲的艺术规律,这是很有益处的,……中国戏曲还要进一步地进行改革;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改革,也不利于戏曲的生存与发展。要改革,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否则,就会粗暴地乱改。 中国戏曲,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讲,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程式化;第二,虚拟性;第三,节奏感。(此说从焦菊隐先生)也有综合性之说,去节奏感。 2 19韵、“十三辙”与现代汉语声调、音韵的对比辨析 戏剧的历史规律证明,音韵是永远在发展、变化、适应的,辨证的来看待音韵现象,把音韵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不足取;一脚踢开韵辙,不管音韵也是行不通的。今后注意留心《广韵》到《中原音韵》,到明代《洪武正韵·二十二道辙》的变化,到《北京俗曲百种摘韵》,到京剧的“十三辙”,《云南戏曲音韵》等等众多的音韵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丰富的地方性。 = 1 \* GB3 ①先了解《中原音韵》的19韵:(《历代剧论》(教案)28页第12篇 作词十法(节录) 《中原音韵》(也叫《中州音韵)的历史地位。周德清著。 周德清 字挺斋,元代高安(今属江西)人,熟谙北曲音律,批评“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遂于泰定元年(1324)写成《中原音韵》一书 。 此书虽为北曲而作,也极大地影响与启示了南曲音韵的研究,并成为南曲音韵的基础。全书分为二卷,前卷为韵谱,后卷为“正语作词起例”。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等多种作用。在《作词十法》中,集中说明了北曲创作理论及曲词写作方法。周氏提出了慎审音韵、严守曲律的要求,从音韵和曲律两方面奠定了曲学的基础。周氏还提出“未造其语先立其意”的主张,并主张在曲词写作中要创造“俊语”,这是提倡文与质并美、语与意俱高的标准。在“造语”这一项中,周氏则指出:“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这已开启了明后期曲论家“本色说”的先河《作词十法》影响很深,其理论精神在明清曲论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周德清开创了音韵的研究,对后世的音韵影响很大。 是近代研究普通话的重要资料。 前卷19韵:1东钟、2江阳、3支思、4齐微、5鱼模、6皆来、7真文、8寒山、9桓欢、10先天、11萧豪、12歌戈、13家麻、14车遮、15庚青、16尤侯、17侵寻、18监咸、19廉纤 = 2 \* GB3 ②再了解京剧的“十三辙”。 十三道辙是近代地方戏曲用韵的主要依据。如徽剧、汉剧、秦腔、滇剧等,它们的辙口和京剧的大同小异。滇剧的十三道辙与京剧基本相同,只是名称稍异。如京剧的中东,滇剧叫空同,京剧的江阳,滇剧叫堂郎等。了解京剧的十三道辙,对其它地方戏的辙韵也就可以明其大略了。 十三道辙是: 中东、江阳、衣齐、姑苏、怀来、苗条、灰堆、叠雪、发花、梭波、由求、人辰、言前。 所谓“辙”,就是韵的意思。十三道辙就是十三个韵部,所以叫辙,就是说写戏的时候,要象车走同辙一样,剧用同韵。它是怎样来的?简直说不清,有的认为它是清代樊腾凤的《五方元音》等书,合并《中原音韵》的韵部而成;有的认为是明代毕拱宸的《韵略汇通》,把《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并为16部。后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