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丰都2012年春中学语文
中国的土地 导学案
一、阅读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意象的深刻含义。
2.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感。
二、目标链接
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物象可以是自然景物、社会景象、人物行为等。
诗歌意象的组合是诗歌话语的组织,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对意象跳跃的成因、定义、存在基础及功能进行分析。其中,话语的语用含义是其存在的基础,能够起到丰富话语意义的作用。意象跳跃的大量出现以及用来构成跳跃的意象,使诗歌具有了意蕴丰富的特点。
作者可以用单一的意象,也可以用众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众多的意象称之意象群。
意象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物化了的载体,诗人所有的倾诉与渴望,都展现在意象的裸露着的肌体之上,捕捉意象给予感受,就是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通道。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中国的土地》这是一首抒情诗。主题是歌颂祖国,礼赞人民。诗人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全诗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导入语):
1.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一直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如明镜如水。淡化貌似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的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菱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
2.写作背景
《中国的土地》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恶梦中醒来,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人民的思想由保守落后逐渐开放成熟,它们原有的顽强勇敢的性格由于改革的春风吹拂而重新复苏了。诗人刘湛秋以特有的灵感把准了时代的脉搏,赞美神奇的土地,歌颂美丽的人民,写下了这首《中国的土地》。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在课文中勾画出你没有掌握的或重要的字词(含注音)。
①我勾画出的字词是:
②小组解读后补充的字词是:
③小组内矫正性领读、自由读、齐读所勾画的字词。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面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阅读潜力的学习小组(员)。
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主题的?列举出诗人所凭借的意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