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勇强品行障碍ppt课件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对临床带来的挑战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形势简析医药咨询公司难点热点问题讨论1例多发伤患者护理的思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内科学第十八章第一节急性胰腺炎 品 行 障 碍 影片分享:《凯文怎么了》 电影是由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 )根据Lionel Shriver的小说拍摄的。 主演: 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 。 16岁生日前的某一天,凯文拿着父亲送的弓箭,到学校,在学校某个体育馆里,他将门紧闭,用弓箭射杀了学校的多名同学。而在这之前,他还用弓箭射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 一、关于“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s)是指儿童少年反复持久出现严重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并以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模式为特征的障碍。 品行障碍主要包括: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 品行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国外报道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1.5%-3.4%,男女比例为3-5∶1;国内报道该障碍患病率为1.45%-7.35%,男女比例约为8.9∶1。 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在最近10 多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品行障碍与人格障碍 品行障碍病症严重的多数会持续终生,成为人格障碍患者,比例大约为占71%。 最早的研究 1801年,法国医生Phillipe Pinel报告了一个案例,一位法国农民在某次愤怒发作时将一农妇投入井中,这个人是软弱而放纵母亲之子,幼年时有求必应,及至成年娇纵跋扈,稍不遂意辄引起强烈的愤怒,狗近前踢死,马不安时无情鞭打。 这个案例在当时很少见,难以归类,于是Pinel将之命名为“不伴妄想的躁狂”(Manie Sans Délire),这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的起源。 Prichard(1837年)曾用moral insanity来定义那些具有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而无明显精神病的儿童。 Freedman和Kaplona(1967年)在他们所著的教科书中用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来描述那些总是陷入麻烦却又不能吸取教训的儿童。 Hewitt和Jenkins(1944年)最早将儿童的品行障碍纳入行为障碍之中,并将儿童的行为障碍分为三类,即:社会化违法行为、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及过度抑制行为如害羞、顺从等。 Rutter(1976年)提出了至今仍颇有影响的行为障碍分类观,他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直接与攻击性行为相关,因而采用了反社会行为障碍、神经症行为障碍以及混合型行为障碍来对行为障碍加以描述。 二、流行病学状况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国家的样本人口中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rate)大概在2%-10%之间。但台湾是一个例外,Compton等(1991)发现,台湾人格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只有0.18%。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性别差异在各个研究间均表现一致。即男性终生患病率高于女性。在美国,女性的终生患病率为1.2%,男性为4.8%。 在年龄方面,年轻人的终生患病率高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减少。 Rutter(1970年)对Isle of wight的调查发现:10~11岁儿童中4·0%的有品行障碍; Kashani等(1987年)对150名14~1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8·7%; Anderson等(1989年)采用DSM-Ⅲ诊断标准,发现品行障碍 的患病率为3·4%; 我国的向孟泽等人在四川省四个地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2·9%~13·6%; 罗学荣等对湖南省6 911名7~16岁儿童品行障碍的流行学调查所揭示的患病率远低于以上数据,为1·45% Offord等(1987年)的调查发现,品行障碍的男性患病率为8·1%,高于女性的2·7%; 国内王玉凤的调查显示,在家庭环境中男孩以A型行为(反社 会行为)为主,是女孩的8·8倍。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遗传性证据主要来自于收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 瑞士的寄养子研究显示,生物学父母没有反社会史的寄养子,在低危险家庭中成年犯罪率为3%,在高危险家庭中为6%,生物学父母有犯罪史的寄养子,在低危险家庭中成年犯罪率为12%,在高危险家庭中为4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