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教学案例.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平乐》教学案例

《清平乐》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朗读并背诵课文。2、感受乡村生活的清新美好的同时,理解词人对这样安宁祥和生活的深深向往。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词所描绘的情景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词题1、同学们,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赫赫有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领域,更是有许多人追随他,这些人被称为“辛派词人”。他就是辛弃疾。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词,就是这位南宋著名词人写的(板书课题)。3、“村居”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学生根据理解说说意思)4、说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二、初步感知,读准全词1、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呢?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 2、把书翻到142页,,大声读词,读准、读顺。谁来读?(注意教学最后一行中的多音字“剥”) 3、指名读,正音。 4、齐读。 5、再读,这一次要求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词句或者还有什么不懂的。6、交流。三、学习上下两阕 1、读读想想,看看插图,再听听别人的想法,我们大致理解这首词啦。一起读,把自己的理解读进去。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有一幅幅画在徐徐展开。来,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的眼前,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范读)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小标题的形式给画取名。 3、真想知道,映现在你眼中的,会是怎样的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讲给大家听,好吗?先准备一下。4、指导学生表演老夫妇边喝酒边聊天的场景,想像两人间的对话。5、你看,景美,人更美,这是怎样的村居生活呢?(用些词来概括)四、理解词意,交流感受1、这些,也是辛弃疾的感受呀!不过,我们喜欢这样的村居是因为住惯了城市,觉得村居生活好玩,对吗?而辛弃疾却是另有起因的。(教师相机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2、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可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他不能再直接说了,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清平乐村居》3、学到这里,你对这个“醉”有新的理解了吗?都有谁醉了?为何而醉?(让学生根据图画和自己的理解说说对词意的理解) 4、完成练习册第五题作业。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1、田园风光向来是诗人、词人向往的,你还知道有哪些田园诗吗?2、学生朗诵自己知道的田园诗或词。3、完成《同步练习》反思:《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习这一课时,为了使表示整个词意境的优美画面“活”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悟田园生活的悠闲意境,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一、音乐。课始,我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发表的田园氛围。而后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二、表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他的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会为哪些而陶醉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且分角色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表演,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家人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同时也体会到诗人当时轻松愉悦的心情。三、创编。在充分诵读完全词后,让学生结合《语文练习册》与《补充习题》上的题目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锤炼语句,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并且走入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体会他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改写的能力。四、积累。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课后作业中,我发动学生大量搜集有关村居生活的诗词,主学生通过对这类诗词的搜集,不仅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相信厚积可以薄发,通过积累,定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奠基。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