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胀耳闭ppt课件
生活家饮食保健孕期选择食用油的学问邢台市第四病院罕见护理应急预案猪气喘病综合防制技术动物营养系列理想蛋白与氨基酸模式的研究进展皮肤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我国有关食物添加剂营养强化剂食物新资本的治理律例与标准 第七节 耳胀 耳闭 [目的要求] 1.掌握耳胀耳闭的定义、临床特征。 2.了解古代医家对耳胀耳闭的认识。 3.熟悉耳胀耳闭的病因病机。 4.掌握耳胀耳闭的诊断、分型治疗、外治法及其他疗法。注意耳胀耳闭的预防与调护措施。 [重点及难点提示] 重点:掌握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邪毒滞留而致。 难点:耳胀、耳闭症状各异,检查所见鼓膜有多种表现形式。视病情选择不同的外治方法。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 一、概述 1、定义: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滞留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致。 2、发病特点: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3、现代医学病名:分泌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 二、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湿,积于耳窍而为病;若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循经上犯,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痞塞不宣而为病。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 外感邪热,内传肝胆,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内生湿热,上蒸耳窍而为病。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久病伤脾,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内困于耳窍而为病。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耳胀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日久不愈,邪毒滞留于耳窍,阻于脉络,气血瘀阻以致闭塞失用,终成耳闭。 重点:掌握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邪毒滞留而致。 附加:病因 (1)咽鼓管功能不良: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鼻咽部填塞等。此外,腭帆张肌功能不良,如腭裂,易患本病。 (2)感染: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3)免疫反应: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方逐渐发育成熟,这可能是小儿本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 附加:病理 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气体被粘膜逐渐吸收,腔内形成负压,致使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三、诊断 1、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病史。 2、主证:以耳闷、耳鸣、听力下降、耳 痛为主要症状。 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如机器声、风声。 耳闭者,耳内闭塞感,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 注意: 耳闷:牵拉耳廓、压耳屏、捏鼻鼓气耳闷缓解,不久又复加重。 耳鸣: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耳聋: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儿童病人可表现反应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 。 3、检查 (1)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 (2) 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呈桔黄色、琥珀色、蓝骨膜,或见气泡。 (3)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色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 (4)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耳道异物、耵耳等相鉴别。 五、辨证及治疗(一)分型论治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症见:内胀,微痛,耳鸣(风声),自听增强,听力减退,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检查: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粘膜红肿。 治则:疏风散邪 宣肺通窍 方药: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 鼓室内有积液 鼓膜周边轻度充血,多为风邪初犯经气痞塞之证。 鼓室内有液平、气泡。属中医经气痞塞水湿蕴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