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西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

2018年度广西科技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表 项目名称 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诊疗技术应用研究 拟推荐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包括: ①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研究(桂卫Z2005051); 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技术规范的应用研究(桂卫重200828) 颅内动脉瘤诊疗技术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从治疗角度看主要是指由于其所在部位、生长方式、瘤体过大和瘤颈过宽等原因而给外科手术治疗带来相当困难的动脉瘤。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颅内复杂动脉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动脉瘤位于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基底动脉顶端或中段以及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等难以显露的部位,显微手术难以达到;②动脉瘤形状特殊,如瘤颈较宽、瘤体形状呈分叶状及其它不规则状如梭形动脉瘤等;尤其是瘤颈部由于附壁血栓或粥样硬化斑块等而造成夹闭困难;③直径超过2.5 cm的巨大动脉瘤;④多发动脉瘤;⑤位于脑内或颅底难以准确定位的小动脉瘤。⑥血泡样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转归: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害健康的疾病:保守治疗第1个月的死亡率为50%~60%,第一次出血后6个月内,约1/3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由于再出血死亡。 不良预后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①医院的治疗规模、神经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技术能力、神经重症监护水平;②疾病相关事件(如再出血、DCI、脑积水);③治疗相关因素[外科手术(夹闭术)或血管内治疗(栓塞术)并发症];④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包括CT脑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MRI)与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三 维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three-dimen- 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应用,等。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技术: ①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弹簧圈栓塞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 、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载瘤动脉闭塞术。 ②显微外科治疗:开颅夹闭动脉瘤、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缝合术、动脉瘤切除后近远端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动脉瘤包裹术。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研究(桂卫Z2005051)简介: 1.治疗技术名称:采用 Neurofrom 微型自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实施治疗; 2.方案流程:①术前3d抗凝防血管痉挛治疗; ②手术操作:全身麻醉、肝素化,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3D-DSA), 评估动脉瘤位置, 大小, 精确测量瘤颈, 载瘤动脉管径。导引导管-导向导丝小心将预先装入支架的 3F 带有标记的微导管引入到载瘤动脉处,要求支架管径稍大于载瘤动脉管径0.5~ 1 mm, 未释放的支架长度覆盖整个瘤颈并超出近端0.5 mm。如果支架处于理想释放位置,用2F同轴导管配合3F支架微导管退送释放解脱支架,支架释放后, 将 prowler-10 微导管(Cordis 公司,美国)经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内, 行电解可脱弹簧圈填塞术(GuglielmiDetachable Coiling)。或可先将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 试行弹簧圈栓塞,若弹簧圈无法稳定在动脉瘤内而突入载瘤动脉时,留置微导管, 经对侧股动脉送入支架, 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将突入载瘤动脉的弹簧圈压入动脉瘤内, 然后继续填塞弹簧圈 , 直至动脉瘤致密栓塞 。术后维持全身肝素化24 h。 ③术后:口服阿司匹林 30 mg/ d 和氯苄吡啶 250 mg/d 共一个月;以后口服阿司匹林 300 mg/d 维持 6 个月, 然后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减少阿司匹林用量。④术后随访指标:术后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了解是否复发,支架移位; 并发症:2005.7.1-2015.6.30共治疗患者46例,栓塞后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左侧大脑后动脉发生痉挛,但病人无症状,无术后死亡。本组1例术后出现不完全失语及轻偏瘫, 经抗凝、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 4d后症状消失。 术后造影随访:术后6个月随访造影4例,除1例基底顶端巨大动脉瘤不全栓塞(95%栓塞)无改变外,3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无支架移位。 5.项目的创新点: ①区内率先开展: 2004年Fiorella等[1]报道了动脉瘤应用Neuroform支架的初步经验。2005年我院在区内率先首次引入微型自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获得成功; ②提升诊治水平:推动宽颈动脉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