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公共图书馆研究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尚书-公共图书馆研究院

《尚书》是先秦众多思想流派的文献之源 朱建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45 [摘要]《尚书》本是夏、商、周政治史料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从图书馆学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它不只是儒家的经典文献,同时也是先秦众多思想流派的文献之源。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这部经典。 [关键词] 尚书 文献之源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阴阳家 1《尚书》的性质及其流传 《尚书》是先秦时代的重要文献。是先秦唐虞、殷商、周朝时期的历史文献总汇,其本质属政治资料汇编,具体说,是治国资料汇编。《尚书》原本不叫《尚书》,原名《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所以,将它改称为尚书很贴近符合它记载的内容概括。3000多篇,孔子删为100篇。据章太炎说“盖《尚书》过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战国时期抄录传习者众。至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一时失传。据周秉钧译注《白话尚书》介绍,秦国有位博士,名叫伏生,专讲《尚书》。秦汉之际,天下大乱,伏生把《尚书》藏在屋壁。汉代初年,伏生只找到28篇。大概由于篇数的分合不同,又称29篇。《史记·儒林外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29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伏生所传28篇,是用汉代的文字写的,因此叫做《今文尚书》。经过数代传到了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在汉武帝时立于国学,一直传到东汉末年,都得到国家的承认。晋代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刘聪攻入洛阳,图书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民间也没有人学习它,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就这样终于失传了。 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住宅,又发现一部《尚书》,它是用古代文字写的,所以叫做《古代尚书》。这部《古文尚书》不同的地方有四:一、多16篇,二、脱字数十,三、异文700多,四、都是古文字写的。这是《尚书》的所谓第3个本子。多出的16篇,孔安国没有说解,今文经学派不予理睬,结果没有流传下来。 《古文尚书》只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爱好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于是《古文尚书》才得到国家的承认。可是历时不久,到东汉初年又被取消了。但学习的人很多,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到了唐代,它又被梅賾所献《孔传古文尚书》所压倒,竟至失传了。 梅賾所献《孔传古文尚书》是东晋元帝时候(公元317—322),据梅赜说,这部书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郑冲怎样得到它,梅赜没有说明。这部书的经文共有58篇,其中34篇的名称同当时流行的郑注本相同。除《舜典》无注外,其余都有注。书前有孔安国写的序,说明他得书和作传的情况。又把《书序》分别列在各篇经文的前面。这是《尚书》的所谓第4个本子,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尚书》。只是其中有25篇被清代学者阎若璩判定为伪书。《白话尚书》把这25篇定名为《伪古文尚书》附在后面。随着古书辨伪方法的完善和新文献的发现,现阎氏的观点遭到众多学者的质疑,张岩、杨善群等则明确批判了阎氏的错误,说明所谓《伪古文尚书》并非伪书。 2 《尚书》首先是儒家的文献之源 由于春秋后期至战国中,周室王道衰微,天下大乱,很多思想家为挽救时局,其著作多涉及治国思想和发展自家一派学术思想,故都要利用《尚书》。从图书馆学文献学的角度平心而论,《尚书》不只是儒家的经典文献,同时也是先秦众多思想家的文献之源。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这部经典。可是,自古以来,《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等经书一直被儒家奉为自己一家之经典文献,称为“元典”。学界从无疑义。其实有失偏颇。《周礼》、《仪礼》、《礼记》、《春秋》,确属其一家之文献没错。孔子做过“修诗书,定礼乐”的工作,但是,《诗》、《书》、《易》的原作者并非儒家,《诗》是各类文人和民间百姓所咏,作者并非都是儒家;《书》是高层统治者的言行由史官所作的记录,《易》是占筮人的筮词记录,孔子并未对这些文献修改其内容,把这些文献都归入儒家文献,也就把这些作者归入了儒家,显然欠妥。在《诗》、《书》、《易》诞生之时,还没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这些学派。因而这些文献是各个学派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献之源,各学派都从中吸取了学术营养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尚书》尤其如是。顺便一提,先秦儒家并没有作这样的归属。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尚书》来看,没有儒家的学派概念,儒家确实从《尚书》吸取了思想营养才建立起其学派。据《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说明“儒”者已经存在,先于孔子,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据《说文解字》也称“术士”。正式建立是孔子的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