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破格救心汤治疗冠心病课件
李可破格救心汤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与应用;李可破格救心汤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与应用;一、李可学术思想介绍;2、李可学术思想起源;3、李可主要学术思想;3、李可主要学术思想;4、临床中自创方剂28首:
破格救心汤
攻毒承气汤
温氏奔豚汤
培元固本散
攻癌夺命汤
三 畏 汤;5、剂量上突破今人的误区,回归经典剂量
198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根据出土汉代度量衡标准器,指出,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剂量仅原方的1/5,沿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1、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2、胸痹:
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痛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五
脏
阳
虚;《灵枢·经别》说:“人之合于天道。”
中医的“人”与天地之“道”合。
;脾升则肝肾亦升,水木不郁;
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滯;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4、经典论述;5、治疗原则;6、方药;三、破格救心汤研制思路;四逆汤:强心主方,临床应用1700年,救治心衰、呼衰、冠心病及心绞痛,疗效显著。
来复汤(张錫纯创方):(山萸肉60、生龙牡各30、生杭芍18、野台参12、炙甘草6)
主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阴阳气血脱失过甚,全身功能衰竭状态),寒热往来,虚汗淋漓(大汗亡阳,气血将脱);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休克先兆);或喘逆(呼吸衰竭,气脱于上),或怔忡(心律失常:早搏、心房纤颤,心跳骤停先兆),或气虚不足以息(呼吸衰竭),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张氏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极虚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古人论肝,皆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张氏盛赞:“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
生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助附子固守已复之阳,挽五脏气血之脱失。
龙牡二者固肾摄精,收敛元气;
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
麝香:急救醒神,开中有补,对心脑危象(痰厥昏迷)有斩关夺门,辟秽开窍之功。;附子:为强心之将,有回阳救逆之功。有大毒。;江油附子生产环境与鲜药;李老认为:“附子之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
当心衰之时,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大辛大热纯阳之品的附子,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挽救垂绝之生命。
附子毒性: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两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有扶正作用。
;四、病例分享; 初诊:;辅助检查:
冠脉造影:
1、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斑沉积。
2、左前降支动脉血管口径变小且有严重病灶遍及整条动脉。近端几乎全部阻塞。
3、近端的左回旋支有钙化斑块,造成管腔明显变窄(80%)。左回旋支中段已全部阻塞。钝状边缘侧支的远端中度至严重(60%)的狭窄。
4、近端的右冠状动脉缩窄至50%,右冠状动脉中段缩窄达95%。
评估:心脏供血的三条主要冠脉有严重疾病。 ;诊断:西医: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 中医:胸痹 脾肾阳虛,寒痰瘀阻血脉,浊阴窃居阳位;方药:熟附子120克 干姜90克 炙甘草90克 桂枝45克 赤芍45克 丹参60克 檀香10克(后下) 红参30克(研粉冲服) 生龙骨、生牡蛎、活磁石各30克 细辛30克 麻黄10克 茯苓30克 生半夏45克 生姜45克。取10剂,用水3000ml煎取400ml,兑红参粉,分两次温服。
;二诊: 2007年05月19日;三诊: 2007年05月31日;四诊:2007年06月18日,服完上药后,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气促,舌暗淡,苔白,脉细涩。
五诊:2007年06月27日,当熟附子加到370克时出现“眩瞑”反应:头晕,全身麻痹、恶心、呕吐2次、腹泻4次,为水样便(晕倒于卫生间2-3分钟)。但翌日起床后精神颇佳,反应消失。嘱将5月31日方中附子改为250克,取10剂。;六诊 自2007年07月05日至2007年12月05日
患者共服用以上方为基方的中药计140剂。患者诸症消失,
BP 135/80mmHg,在香港行心脏造影检查示:心脏功能完全
正常,查其舌淡,苔白,脉(左寸弦细、关弦,尺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