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_.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_

第七章 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当前位置: 第七章 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与家庭治疗理论的一致性  当前位置: 第七章 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知识点二             1、中国文化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相互依赖的强调。 2、中国家庭中的扩展家庭与多重父母角色。 3、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中的权威。 4、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中的等级。 5、中国文化重视亲子关系,忽视夫妻关系。 再访北京——李维榕案例 去年在北京,一口气见了六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带给我一个不同角度。突然发觉——从家庭的角度看大文化,竟然别有洞天。   这次重访首都所见到的家庭中,最能反映大文化的,是一个独生子的家庭。儿子十三岁,是精神病院的住客,我问他说:你为甚么发病?他答:因为我在家是个小皇帝,爸妈一切都依我。我问:这有甚么不好?他说:我饭来张口,要买甚么玩具就买甚么玩具,但是没有能力应付外面的世界。这孩子目光迟钝,明显地受精神药物的影响,但是他仍努力与我交谈,而且说话清楚明了,一点也不含糊。 他的父母十分关注地看著儿子,对他的一言一动,都观察细微。母亲的表情,完全是绕著孩子而转,默默地欣赏著儿子的每一句话,这位母亲面上明显地写著[儿子]两个大字。父亲对儿子也是全神贯注,只是他完全看不到儿子的挣扎,不停地在一旁叮嘱孩子:说话大声一点、坐得正一点!我初见这孩子时,以为这不过是个被宠坏了的典型近代中国独生子。但是我很快就发觉情况不是如此简单,被宠坏的孩子很多,不一定每个都这样年轻就成为精神病人。   细看这一家三口,父母的两双眼睛,全部牢牢地盯在孩子身上。每次父亲督导儿子,母亲就面有不悦之色。我问母亲:你是否不赞同你丈夫的管教方式?母亲毫不讳忌地点头,而丈夫对妻子的不认同,好像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到了刀枪不入境界。他对我们的谈话,全部听而不闻,只管专心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吩咐儿子做事。明显地,这是一对互不相容的夫妇,彼此无话的父母大都把注意力及精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像两盏热度的大光灯,集中焦点照著那苍白的少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自己空间的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思一想全都被控制,母亲的一声叹气,父亲的一个皱眉头,全部都会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应。这孩子在入院前一口气打了两天游戏机,然后崩坐下来。其实精神病与游戏机的道理有时很相同,都可以是一种逃避。 我见到另一个刚出院的青年人,他说:我在家里完全无法逃避,好像坐牢一样,只有借病而逃!而这青年人的父母,也是关怀备至,说要藉著几天假期,好好地与儿子沟通。青年人一听到要沟通,头就垂了下来,说:这一回要死了。沟通是好事,为甚么有时会令人舍命而避? 问题不在这意念本身,而是在沟通的形式。我在这次讲学中,特别请来两个十二、三岁的青年人,让他们当小老师,教导父母怎样处理孩子。当中有父母问:我们要怎样才可以与你们沟通 ? 孩子一听到要沟通,就谈虎色变,忙说:不要沟通,千万不要沟通 ! 因为你们的沟通方式都是话不停口,太憋死人了!爱也是一样。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但是塞得太饱,就会肚子爆炸,太多的爱,会让人窒息。没有自我空间的人,不论孩子或成人,都很容易出毛病。我们上一代的父母,往往生下大堆儿女,根本没法逐个管教,孩子反而会找到很多空间发展身心。现代所谓优质教育,孩子变成家庭的中心点,他们的成长路途却越更容易产生阻塞。道理其实很简单,孩子不可能是父母的全部寄托,否则父母就会变成他们的全部依赖,离不开父母的青年人是很悲惨的,像个案中提到的青年,他会反抗,甚至殴打母亲,然后精神病发作。在发病的情状下才可以脱离那一股被控制的压抑,只是由一个牢狱,走入另一个牢狱。据说最近江苏省发生一宗杀母的家庭悲剧,一个十六岁的儿子把母亲杀掉后收藏在衣箱内,然後继续上学,事件等到出差的父亲回家後才发现。这宗案件引起全国关注,北京的学校实行[减负运动],减低学生的功课负担。这分明是个家庭问题,怎么只从大文化的学校制度著手?学生们倒是万分高兴,减少功课,起码也是多了一个喘气的机会。 这次访问的经验,我特别欣赏北京孩子的表达能力,原来紫禁城的天空下两股新旧思想及价值观的冲击,是那样地波涛汹涌。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