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蚜与寄主互作关系的分析-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a aphid and its host.docxVIP

豌豆蚜与寄主互作关系的分析-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a aphid and its host.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豌豆蚜与寄主互作关系的分析-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a aphid and its host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 要 蚜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每年都给农业生产 带来严重的损失。蚜虫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传播能力强,一旦爆发,将会带来严 重的后果。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蚜虫,致使蚜虫的抗药性和耐药性增强, 同时蚜虫的天敌在田间的数量越来越少,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对蚜虫的防治愈 加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使用农药,农药的残留问题使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性越 来越不放心,同时农药残留还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如何绿色环保地控 制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本文的研 究从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的基础出发,研究了世界性害虫豌豆蚜与其寄主蚕豆之间的互 作关系,为尽快研究出控制蚜虫危害的新途径和新手段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定性的手段分析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取食蚕豆(Vicia Faba L.)前后 蚕豆植株挥发性化合物的改变情况,由结果可知,在健康的蚕豆植株上共检测到 15 种 挥发性化合物,而从受害的蚕豆植株上检测到 16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 9 种化合物辛 醛、顺-3-己烯乙酸酯、顺-3-己烯醇、壬醛、苯甲醛、葵醛、正十五烷、石竹烯、十六 烷等在健康和受害蚕豆植株挥发物中均有检测到,与健康蚕豆植株挥发性化合物相比, 受害植株挥发物中少了反-2-己烯醛、3-蒈烯、6-甲基-5-庚烯-2-酮、里那醇、萘烯、和十 一醛,另外又检测出新的化合物分别是反-2-己烯醇、反-β-罗勒烯、DMNT、水杨酸甲酯、 肉桂醛、反-β-法尼烯和 TMTT。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了豌豆取食蚕豆之后蚕豆植株中营养物质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取食中的豌豆蚜自身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如下:在蚕豆韧皮部汁液中检测到 20 种游离氨基酸,豌豆蚜体内检测到 16 种。蚕豆和 豌豆蚜体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是天冬酰胺;8 种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 在蚕豆韧皮部汁液中均能检测到,并且其含量随着植物受害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并达 到显著差异(P 0.05);而蚜虫体内只检测到 6 种,未能检出甲硫氨酸和色氨酸。蚕豆严 重受害后总氨基酸含量较健康植株上升了 74.97%,含量变化达到极显著差异(P 0.01), 除了天冬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 4 种氨基酸未出现显著变化外,其余 16 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和在轻度受害植株上取食的蚜虫相比,在严重受害植株上取 食的蚜虫体内总氨基酸含量上升了 25.57%,含量变化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 0.01);检 测到的 16 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组氨酸、丝氨酸和鸟氨酸的含量变 化未出现显著差异。 测定了有翅型和无翅型豌豆蚜对筛选出的 21 种蚕豆植株挥发性化合物的 EAG 反 应,无论是豌豆蚜的有翅蚜还是无翅蚜,对所选的大部分化合物的 EAG 响应值均小于 1mv,但是无论是有翅型还是无翅型对苯甲醛(Benzaldehyde)和反-2-己烯醛(E-2-hexanal) 这两种挥发性化合物都表现出强烈的 EAG 反应。另外通过比较分析豌豆蚜对所选 21 种蚕豆挥发物的 EAG 反应发现,有翅型豌豆蚜对 17 种化合物的响应值均不同程度的高 I 于无翅型,而且有翅型蚜虫对苯甲醛(Benzaldehyde)和反-2-己烯醛(E-2-hexanal)这两种化 合物的响应达到了无翅型蚜虫响应值的 2 倍。 用所筛选出的 21 种蚕豆挥发性化合物对豌豆蚜进行室内行为反应测定试验表明, 豌豆蚜大部分挥发性化合物的单体以及等比例的混合物均为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或逃避, 甚至对两种翅型豌豆蚜 EAG 反应最大的化合物苯甲醛(Benzaldehyde)和反-2-己烯醛 (E-2-hexanal)也为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或逃避。但是对新鲜叶片和十五烷(n-Pentadecane) 的趋向性以及对辛醛(Octanal)的逃避性都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 关键词:豌豆蚜,植物挥发物,氨基酸,触角电位反应,行为反应 II Abstract The aphid is a worldwide pest, mainly exist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They destroy crops and cause great economic losses. The aphid has a short life cycle, and from generation to next generation only need a few days, and sp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