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道教文学研究历史性总结
20世纪道教文学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由吴光正等三位学者主编的《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洋洋近百万言,已于2006年6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份量厚重、值得一读的书,主编拟定的书名也切题而且精彩。的确,在道教与古代文学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正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那些才情不凡、受道教濡染的作家在静默中观照幻象,也热爱幻象,并依靠其内在的、能看到幻象的官能去创造幻象。人类的视野和认识本来被禁锢在狭小的令人窒息的空间中,一旦窗户敞开,使之得以眺望远方异域,怎么不令读者兴奋和沉醉呢?怎么不令研究者击节喝彩呢?如葛兆光教授所说:宗教依靠这种想象力和意志构造神谱,维系信仰,文学依靠这种想象力和意象来创造美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感情。由于这种在思维、情感、内容上的一致性,文学与宗教常常不由自主地联姻,宗教给文学提供大量神奇谲诡、瑰丽多彩的意象并刺激文学的想象力。因此,尽管文学家未必都是宗教信徒,但仍然能接受宗教的影响,而一旦文学家受到了这种影响,就会出现宗教式的思维习惯、情感方式、意象群落不断渗入文学领域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极浓重地表现出这种与宗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感情、意象,表现出在文明时代已久受潜抑了的、出类拔萃的想象力。道教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也正表现在这里。第一,它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第二,它提供了许许多多神奇的意象;第三,这些意象的凝固形态作为“典故”渗透在中国古典诗词之中,而这些意象的扩展形态则作为“情节”、“场面”及“原型”出现在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之中。葛兆光教授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想象力的世界”这一书名的丰富内涵。
《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展现了20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阵容,代表了20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其编选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20世纪的“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20―40年代的创建期、50―70年代的变质期、80年代的转型期、90年代的深化期,各个时期专题研究的特色突出表现为学术语境的变迁与论述话语的转换。创建期的学术研究已经触及到了“道教与古代文学”的各个层面并且确立了相关的研究范式。主要涉及五个层面:关于道教对文人的影响;关于神话和仙话;关于游仙诗;关于道教与小说戏剧的关系;关于“道藏”文学。其研究者鲁迅、王瑶、李长之、陈寅恪、吴梅等都是20世纪的学术大家,他们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事学术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50年代至70年代,阶级性、人民性、封建性糟粕、民主性精华是评价古代文学的几个关键词。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宗教被视为毒害人民的鸦片,“道教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被打入冷宫,创建期的相关成果遭到批判。一部分研究者试图将阶级分析理论用于“道教与古代文学”领域,结果出现了几次富于喜剧性的辩论。80年代的“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是在“拨乱反正”和文化热的背景下展开的,宗旨所在,首先是为了建构一种文化理想,热烈的阐释居多,而纯学理的探讨较少。葛兆光强调,道教之所以能对文人生活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原因在于,它激发了他们对生命本体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引发了他们的内心深处的生命力的张扬和情欲的高涨,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力的回归。在他看来,“古代中国人不能突破封建伦理道德的限制,而把情欲满足转移到宗教行为中,不能理解生命的生理局限不可逾越,而把超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宗教幻想中。”联系当时文化界那种“拨乱反正”的热情,不难理解这种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过渡,90年代的研究更注重从学理上探讨“道教与古代文学”,或以还原历史客观性为目标,或以开拓新的研究视野为旨归,或以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为目的,相关研究更具有学院派风味,其中,孙昌武的《道教与唐代文学》、葛兆光的《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王青的《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是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而黄世中、孙逊的研究也不乏引人注目之处。黄世中《道教与唐诗》一书认为:那些感慨人生短暂以生死为主题的诗篇充满着惆怅之美,那些歌咏人仙之恋破灭的诗篇含蕴着感伤之美,那些感叹世路坎坷否定荣辱得失的诗篇充满着傲岸之美,那些歌咏山水田园以回归自然为宗旨的诗篇则有一种静穆之美,惆怅、感伤、傲岸和静穆恰好成为道蕴诗审美中的一个多维结构,而其交会点则在于,道教徒和崇道者大都是失意者、在野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和道教美学是失意者的美学。孙逊《古代小说与宗教》注重从历史演变中梳理宗教观念向世俗情感的演变。他认为,频繁出现于明清小说中的胡僧具有浓厚的性色彩,这种性色彩和道士味与六朝隋唐的胡僧无涉而与元代以来密教文化的广泛内传及密道文化的紧密交融密切相关;唐人小说中的仙妓合流现象跟历史无涉而主要与唐代社会现实、文人狎妓经历密切相关,这种合流塑造了超逸而多情的女性形象,提升了婚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