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薛运朋).docx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薛运朋).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教学设计 重庆巴蜀中学 薛运朋 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本质是用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重视动手操作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节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和角边角(角角边),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课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本节课的剪纸活动、上台展示等环节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把实践出的结论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体会形象思维有效地转化成抽象思维的过程。对于全等三角形,它是两个三角形之间最常见、最简单的关系,不仅是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一个延伸,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下一节三角形的尺规作图提供依据,以及今后学习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甚至是学习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所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具有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以上的教材内容和内容解析,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及应用。2.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利用动手操作归纳出数学结论的方法。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判定方法,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探索活动的经验。 3.进一步的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并且在前两节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和ASA(AAS)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因此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总结出判定条件3,从而解决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难度不大。但是本节课的学习,估计学生会产生以下困难: 1.学生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多种方法的选择产生模糊,甚至没有解题思路。 2.当题目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边或角相等的条件时,需要通过间接条件寻求时,有一些学生产生障碍。 3.学生会在寻找“两边的夹角相等”时,出现障碍,错误使用“边边角”。 4.当图形比较复杂时,对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部分学生在发现三角形全等时出现困难,同时容易找错对应关系。 5. 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注重个体差异。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教学难点确立为:准确快速地找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理解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采取以下的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自制教具、几何画板。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卓越课堂教学策略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的教与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块玻璃的碎裂推进“问题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归纳-拓展与应用”。同时配合“配玻璃”这一主线索将所有的探索活动串联在一起,使得本节课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运用直观演示法、观察探究法、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具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是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另外,在本节课的题材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模式,层层递进,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不同深度的要求,以及每个环节及时给与学生评价,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收获。 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旨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以下三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索的方法。思考问题时,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2.思维的灵活性:善于总结方法,并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善于发散。 3.思维的敏捷性:可以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善于选择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形成思维板块的积累。 总之,本堂课始终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