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NA空间表量构式演变路径历时认知分析
NA空间表量构式演变路径历时认知分析
摘 要:本文以凸显理论为基础,基于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历时探究“NA空间表量构式”的来源和生成动因。该构式始于基于他物描述,在移位、替换、脱落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历经了“比较结构”“N普A空间表量构式”“N专A空间表量构式”演变进程;其功能是提高了相关语义表达的口语化程度,凸显了语义重心;其发展符合人类自下而上的认知顺序。
关键词:“NA空间表量构式” 凸显理论 “粗”
一、引言
“NA空间表量构式”是一类名饰形的表物体空间量的测估结构:包含一个名词性短语(N普①)或数量结构(N专②)和一个空间维度形容词(A空间),表达物体性状的测估量度(estimation measurement)。例如:
(1)a.小村中竟有胳膊粗的大蜡。(清《七侠五义》)
b.环箍约五十米粗。(当代《三体III》)
在国内,邢福义(1965)[1]开创了此研究先河,其他学者(张国宪,1983;俞敏,1984;陆俭明,1989;杨永龙,2011)紧随其后对此构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关于“NA空间表量构式”生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极为罕见。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出发,基于凸显理论(Prominence Theory),采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及其他语料,历时探究“NA空间表量构式”的演变路径和生成动因。
二、研究背景及评述
“名形表量构式”一直是国内外讨论的热点,近年来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邢福义,1965、2009、2012;陆俭明,1989等)发现,“名形表量构式”中量度形容词一般都为表示度量义的“大、小、长、短、深、浅、宽、窄、高、低、粗、细、厚、薄”等单音节形容词,“形”具有“正向语义倾向”[2];邢福义(2012)认为像“一丈高”中的“高”等词,由于可以受“那么”修饰,构成了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充足条件[3];罗思明等(2014)进一步分析发现,汉语中存在弱制约,复合词和短语表量构式都容许某些“负向形容词”[4];“数量形”多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单音节度量形容词(Bierwish,1989;Cinque,2010)[5][6];英语学者(Schwarzschild,2005;Kennedy,2007),提出一条蕴含制约规则,即凡可用于“名形表量构式”形容词均可用于比较构式[7][8];除此之外,“NA表量构式”存在“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差异(Schwarzschild,2005;SawadaGrano,2011)[9]。把“NA表量构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吕叔湘(1979:51)认为“三米高”等为形容词短语[10],与此观点类似的是此构式内部属于偏正式,前一词素由名词转化而成,从属于后一词素,起修饰作用(董晓敏,2005)[11]。但是,孙德金(1995)不认为此时名词作状语,因为状中结构必然存在修饰或限制关系,而此构式中名词并非对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是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描绘另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这个维度特点[12]。本文认为前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前人研究多关注“名形表量构式”中“名”和“形”的内部制约,而少关注生成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共时研究,历时研究鲜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CCL),对“NA空间表量构式”的演变路径、生成机制及动因进行历时分析。
三、汉语“NA空间表量构式”的历时演变路径
下文语料均取自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CCL)。汉代,“粗”始作定语修饰名词,共同构成偏正结构。例如:
(2)重萦於乾面中,更如粗箸大。(六朝《齐民要术》)
唐代,“粗”逐渐具有隐喻义,多是由其本义“粗大”延伸而来的。例如:
(3)观其骨大业粗,鬣高意阔。(唐《唐文拾遗》)
例(3)的“业粗”表示“产业丰硕”,同时也具有比较含义。如:
(4)薄饼阔丈余,裹?Z粗如庭柱。(唐《野朝佥载》)
例(4)显示了“粗”的结构演变:从“粗”单独作谓语到“粗”后加比较对象。这表明,唐代,“粗”已用于比测结构,形象呈现比较主体的某一特征,如“裹?Z粗如庭柱”,通过“庭柱”比测“裹?Z”,凸显其中心直径,以示其“粗度”非同一般。
北宋,“粗”见于“N普A空间表量构式”,多用于平比句式。如:
(5)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顶似伏犀头骨粗。(北宋《太平广记》)
元代,“N普A空间表量构式”位置更加灵活,并且也可用“名词+正反义形容词”表量,同时也出现了“形+数量”估量表达。如:
(6)a.椽子粗的四条绳拴在牛车上,众人拖牵。 (元《朴通事》)
b.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元《琅?旨恰罚?
例(6)a中,“N普A表量构式”作定语修饰“绳”;例(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