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语言雅俗研究
史记语言雅俗研究
摘 要:西汉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在这样的王朝中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史记》便是这个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试着从雅俗方面,对前人关于《史记》的语言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
关键词:《史记》;雅语;俗语;口语;方言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5-161-02
或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究其意,无非是物质生活对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意义。从这一理念出发,李泽厚在《华夏美学――楚汉浪漫主义》一书中,如是分析汉代的艺术:“这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华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的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和世界征服的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汉代的这种艺术特征反映到文学中,无疑就是汉赋!在这样的时代,产生班固和他的《汉书》是必然的。而在《汉书》以前,已经有了一本比它更为令人敬仰的《史记》。《史记》用散文体写成,而且又借鉴其他许多文体的语言格式,如赋体,“赋”这种文体,像刘勰所说的“赋体物而浏亮”,但他不适合叙事,也不适合写史。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完全摈弃赋这种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史记》的气势和汉赋是一致的,是和整个汉代的精神统一的I不同的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博览百家之言,游历天下的读书人,他的思想和眼界已经远远超越汉代,而直追“三皇”,除了借鉴赋体外,《史记》还广泛地运用散文体、语录体和对话体等上古文学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说《史记》是他之前的文学的集大成者。如果说《汉书》是汉代的,那么《史记》就是人类历史的,它是根植在西汉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语言的雅俗方面,进行讨论。
“雅”是优雅的意思,它和“俗”相对。语言的雅和俗并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只是相对而言。在汉代,一个语言讲求华美的时代,只有用赋体写成的文章才可以称之为“典雅”,如班固的《汉书》。而《史记》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传统的书面语,也不是当时流行的口语,而是在对传统书面语改造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当时流行的口语、传说,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它既通俗易懂又不失优美。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广泛地吸取了传统文学典范中的优秀的语言养分,可谓“熔六家成一炉,成一家之官”。“四字格”是在对《诗经》的语言的模仿和改造,排比来源于对《战国策》的学习,对偶则更是从《尚书》以来上古书籍就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这些不仅使语言颇具韵律感,而且在无形中增加《史记》书面语的味道,增添他的优雅格调。《史记》还多处直接引用这些书中的话语。如《史记?乐书》中有一段:“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他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统治者应该如何用音乐来引导他的子民,“上好而下行”,音乐对于统治民众具有重要的意义。《史记》中也经常为了评论某事或人,而直接引用“六经”中的话语。在《伯夷列传》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来赞扬伯夷、叔齐“义不食周食”,而饿死于深山!这两句话用在这里确实恰如其分地对伯夷、叔齐的一生做了评价。
除此以外,《史记》中还创造了很多长句如“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在于:口语简短,而书面语则较为冗长,通常书面语用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口语则分好几层来说。如上述的句子,如果用口语,则成了“君子每听竽笙箫管之声,因其声嘈杂,则不由想起畜聚之臣”。长句可以增加语言的书面成分,但是一篇文章也不可都用长句,否则,读起来不但失去了节奏感,而且也会变得诘曲拗口,所以《史记》中还有很多短句与之相互搭配,不但使文章不失其书面的色彩,而且也更接近生活。
“俗”有更接近于生活化的意思,为了做到这一点,司马迁引用古文还进行适当的改造。在古代,单音节的字比较多,双音节的字较少,诚如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的:“上古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略,然文法自是未备。……汉人敛之,稍归劲质,唯子长集其大成”,响这在《史记》中得到了体现。如其对《洪范》的修改,原话是:“天乃赐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司马迁将之改成:“天乃赐禹洪范九等,常伦所叙”,李文先生评论道:“仅易三字,文意明白,为古文翻译之上乘”。除了增加一些必要的语法成分和改换一些生僻字外,太史公也常对古文进行删减。
为了使语言更接近生活,司马迁还从民间吸收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在写人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