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主人公形象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主人公形象探讨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主人公形象探讨   内容摘要: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了一位遗容化妆师的内心独白,作者用细腻地笔触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主人公“我”的形象,这一形象曾多次被剖析。本文将运用心理学上自我概念的原理,全新解读“我”的形象。   关键词:自我概念 内心独白 命运 爱情 职业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话题。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士针对“自我”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的概念。米德随之提出了镜我的概念,罗杰斯在研究的同时指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体系与认识自我的方式。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作于1982年,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代表作。全文以一种平缓、反复的语调叙述了一位遗容化妆师在等待过程中的内心独白,虽是强烈的内心体验,却仍旧不容置疑地反映主人公“我”对自己目前生存状态的认知。本文将从主我、客我、镜我三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形象,力图揭示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多重矛盾。   一.主我----在等待中绽放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停留在等待的空白中,虽然只是“我”一个人静静地讲述,却是以“我”为原点,展开了关于爱情、命运、死亡不同主题的思考,在切换的主题中穿插了怡芬姑母、年轻兄弟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等人的故事。交织错杂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对于人生的无奈、对死亡的淡然以及渴望被爱却又怕被伤害的矛盾,在徘徊中纠结、在踌躇中思考、也在等待中绽放。   (1)等待----自我质疑   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文本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主人公内在不同意识之间相互发生的质疑对话关系,“我”纠结着这些无力地冲突,也接受着来自内心不同声音的论辩。对于命运,“我”一度认为是没有办法反击的,然而,在一对为爱自杀的年轻人面前,“我觉得他的行为是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的”;对于爱情,文中曾多次重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我已经知道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感情路上不祥的预兆”诸如此类的说法,然而,“当夏问我‘你喜欢我吗’的时候,我会毫无保留地表达了我的感情”。她内心独白的过程,也是自我的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在质疑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2)绽放----自我认同   整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展开,全文在一种平淡而沉郁的笔调中弥漫。“我”在怀疑命运、质疑爱情,却也在自我的探索中对自我肯定着、前进着。工作上,“不错,像这般的一种技艺,是一生一世也不怕失业的一种技艺,而且收入颇丰,”她认为,目前的安稳便是她的幸福,工作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我满足;对于命运的安排,她提出“我或者竟是另外的一个怡芬姑母,我们两个其实就是一个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个延续”,或许她仍在抗命,但是一个“延续”的运用,说明了她对命运的妥协与承认;对于心念的、触手可及的爱情,她认为“许多人所谓的爱,表面上是非常地刚强、坚韧,事实上却异常的脆弱、柔萎;吹了气的勇气,不过是一层糖衣”,她很清楚地看着这一切,仿佛将所有的掌控在手中。   文中结尾处,虽然“我”仍旧在感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任何人恋爱的”,但可以感受到,她已经在自我的认同与质疑中,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自身内心的对话,对自己现有状态进行了梳理,文章最后提出“我们其实不都一样吗?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瞥,无论是什么因由,原是谁也不必为谁而魂飞魄散”,她认懂了爱情中的镜花水月,也看透了命运的海市蜃楼,最终以淡然的姿态等待属于自己的未来。   二.客我----在屈服中反抗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小说中的“我”是一位遗容化妆师,因为特殊的职业使她的生活有了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她自认为是一个不会胆怯的女子,“将四分五散的部分、爆裂的头颅,我已学会了把它们拼凑缝接起来仿佛这不过是在制作一件戏服”。   (1)屈服----死本能   “死亡”,往往是人们避之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弗洛伊德曾把它看作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他提出,“每个人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而这种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文中的“我”因为所从事职业的原因,并没有世俗常人的回避与恐惧,反而是一种超然自得的心态,甚至亲切地称他们为“朋友”,“让我告诉我那些沉睡的朋友,其实一切就从来没有发生”。她对于死亡,没有朋友的躲闪、没有姑母的执着,以一种坦荡的姿态静待着一切的到来,在她的意识中,更多的是把死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