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云峡雨日记所折射晚清社会状况初探.docVIP

栈云峡雨日记所折射晚清社会状况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栈云峡雨日记所折射晚清社会状况初探

栈云峡雨日记所折射晚清社会状况初探   竹添进一郎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学者与外交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他撰写的《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是一部记述川陕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山川游记,带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同时也刻上了创作者本身的政治文化思想烙印。《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包含许多精丽的写景小品,对沿途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物产民俗都作了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也有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思考,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特别是该书对于晚清社会状况的记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栈云峡雨日记》从两个方面记载了作者的旅行状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旅行笔记。竹添对一路的饮食、住宿和交通状况、物产、水文都有描述,为我们了解晚清差旅、税制、水利、航运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从《栈云峡雨日记》看晚清差旅状况   竹添在日记的最后一则中写道:“是行为日百十有一日,为程九千余里。大抵车取二,轿取三,舟则略与二者相抵。”可见,他全程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三种——车、轿、舟。从北京至重庆,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车与轿,从重庆府到上海则一路乘舟。竹添自持“探奇如学道,要在忍辛勤”,但是一路的跋涉也让他苦不堪言。在华北平原上,由于持续的干旱,竹添沿途遇到了大风扬尘的天气,“目眯不能视”,与君亮拥被卧车中,舆夫“则黧面变为斑白,目光炯炯如恶鬼”。离开河南卫辉府途中,“风雨卷沙,自窗隙乱扑,车中之尘可掬”。抵达新乡县时,“风雨愈猛,奇寒袭肌”,甚至还出现了“泥滑马痛”的现象。西安以西,因为山路险峻,“乃舍车而轿”。在秦岭中,“山不甚高峻,而石角嵬我,动欲倾跌。其无石处,则泥滑无以措步,舆夫窘甚”。临近四川,过宁羌州时,“走山岚间数十里,雨又不绝,在轿中衣襦皆湿”。又过七盘关时,“会天雨泥深尺许,足一陷不可复拔。乃取道于山麓,自溪中行。水深没膝,舆夫蹑石以取浅,左深则右,右险则左,余在舆中摇摇不已”。在重庆境内,“夜半出店,过浮图关,山峻轿危,轩则朝天,轾则俯地,残梦屡惊”。   他也不适应中国的饮食习惯,“其适口者,惟有鸡卵耳”。安肃县以西,“绝无杭稻,以面充食”。在铁门只是“杀鸡充食”而已,在陕西兴平则“获藕粉食之。盖捣藕为粉,渍水晒干,略如我邦制葛粉”。竹添因为身体的原因错失了游览西岳华山,他对此深以为憾。   另外,竹添对沿路的旅店也多有记述。虽然一路走来,很多时候都是风餐露宿,但是他还是有不少住旅店的经历。   宿宜沟驿。梦寐中闻风泉喧飓声,谛之则驴马龅刍也。始知“卧闻瘦马龅残刍”句之妙。北地客店,卧房与马间相连,止隔一墙,或有别构者,亦相距不过数武。故马嘶驴鸣常起于枕上。(五月十五日)   客店极矮陋,一室不能容二客。(五月二十九日)   黎明往浴骊山温泉……余自发京已月余日,客店无复设浴,面腻体垢,臭秽欲呕,至此洗沐数次,殊觉爽快。(五月三十一日)   府城(西安)规模宏壮,街市填咽。凡禹域客店,独僦卧房,而无他具。故行旅者必赍枕席衾稠,始得涉远。北地又无团圊,人皆矢于豚栅。豚常以矢为食,瘦削露骨,有上栅者,嘻嘻聚于臀边,驱之不去,殆不能堪。此地始有园圊之设,虽不净洁,亦胜于无矣。(五月三十一日)   过临江寺,宿资阳县……客店大者可容千人,店中或有设剧场者。(七月十三日)   第一则,介绍河南的旅店状况。卧房与马厩相连,或者相隔几步之遥,因此“马嘶驴鸣常起于枕上”。第二则,描述客店的规格,第三则则对中原旅店内无澡堂之设表示无奈。第四则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安乃至整个北方客店的一个整体状况,旅客远行需自带被褥枕席,没有厕所,大小解只能去猪圈解决。而第五则记录了四川客店规模,当时甚至店内设有剧场,这大概与当地川剧的流行与普及有极大的关系。   竹添笔下中原驿站粗劣的饮食、简陋的卫生条件(几乎没有浴室跟厕所)、用马粪代替木柴做燃料,渔夫在岩穴中栖息……对于一个生长于斯的晚清人而言都是司空见惯。而在竹添看来,这些都是闻所未闻的,因此他仔细地将其作为新闻一一记录在册。这种选择上的差异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当时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近代化之风已悄然刮起。个人的物质享受,更加舒适的、便捷的交通,清洁的生活环境和多样卫生的饮食,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煤气路灯开始在东京的银座点亮,欧洲的各种生活用具、服饰首饰开始流行于各个商铺之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为之焕然一新。同时加上日本特有的洗浴文化的影响,使竹添对于晚清中国内陆的境遇不得不感到惊讶和好奇。这是他对于沿途的饮食和交通住宿如此在意的重要原因。   二、从《栈云峡雨日记》看晚清长江航运状况   《栈云峡雨日记》还详细描写了沿路的交通状况,特别是在长江上行舟的经过,包括各种船的特征,舟子如何与险滩湍流搏斗,以及避险及旅客搭乘等细节,读来生动有趣。   竹添一路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从重庆至上海,一路都是乘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