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乱世 用重典另类解读
治乱世 用重典另类解读
摘 要:“治乱世,用重典”一语并非出自当代,在诸多的探讨中饱受批驳。然而,将其放在古今、中外的案例中进行比较,同时结合中华语言辞藻的特殊之处来理解它,把“乱”与“重”理解成定于后置,就有了与当下“法治”理念相适应的内涵。针对个别“乱治”的现象,应当采取“重用典”的措施来使社会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关键词:重典治吏;定于后置;法治;洁西卡法案
“刑罚世轻世重”,最早见之于《尚书》中的《吕刑》。乱世用重典,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治理犯罪的一种观点,对应现代西方刑事政策理论中的吓阻理论。其背后思维是两个相关的观点:(1)出于功利主义,理性计算行为之利弊得失,依此决定要不要犯罪;(2)怕痛苦、怕死,之所以会犯罪猖獗,必是因为惩罚不够严厉,也就是犯罪的成本不够高。在犯罪率升高、或者人民感觉治安恶化时,便容易出现“只要提高处罚,便能直接减少犯罪”的这类呼声。
1 明初重典治吏的概述
洪武末年,朱元璋曾对皇太孙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重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商鞅、韩非子把重刑看作是唯一有效和普遍适用的统治手段,绝对地排斥轻刑,反对“仁义”、“礼教”一类的感化手段。朱元璋则始终认为只有“乱世”才用重典,也十分注意利用轻刑和礼教感化来配合他的重典政策。
2 重刑主义在明初法律实践中的表现
2.1 《大明律》
《大明律》凡四百六十条,为洪武三十年五月颁行。与《唐律》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重刑主义倾向:
第一,增设刑罚种类,刑罚措施的严厉性和残酷性大为提高。在《刑名》部分,在五刑之外,尚有凌迟刑和刺字之法、阉割枷号之刑;
第二,扩大罪名的内容,增加律文的条款。鉴于唐宋几朝内外官“吏勾结,皇权旁落的教训,明律专设了奸党律条;
第三,同一罪名法定刑幅度提高,株连的范围扩大。“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孙、父母、子、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
2.2 《大诰》
朱元璋惟恐法外遗奸,特令颁行《大诰》于天下。其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1、撮洪武年间刑事案件之要,用以“警省顽奸”;2、结合陈述案件和列专条颁定一些新的重刑法令条款,用以严密法网;3、在不少条目中兼杂有明太祖对臣民的大量“训导”,明确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
2.3 法外用刑
《通鉴辑览》记载:“明天下重囚,多收系锦衣卫断治”,“帝时有诛戮,辄下镇抚司杂治,不由法司”。司法实践当中,朱元璋还把法外用刑作为镇压平民和惩治贪官的恐怖手段。同时,扩大株连范围,屡兴大狱,杀戮功臣,本来按照法律的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不能族刑连坐;以检校、锦衣卫参与侦察审判。
3 明初重典治国的结果
明朝初年重典治国,尤其是重典治吏和严刑惩贪的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明初的吏治,经过整饬,一反元末以来“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就评价道:明初吏治“几有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之上。”然而,重典治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仅是短暂而局部的,这一政策为封建统治者留下的是长期而全面的积弊。“出任者,多作死,佯狂,求解职事。”
4 “乱”与“重”的另类解读
何以理解”乱“、“重”? “乱”亦可指社会规则、作为人的基本价值底线的乱,非仅指政局动乱、战乱、祸乱不可;“重”亦可指“用”的效果,严格施行,重在执行程序正义,非“典”的内容严苛、残暴、狠毒、丧失道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主要有五种情况:
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中心词+定语+者”,如: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中心词+之+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中心词+定语”,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5、“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治乱世,用重典”的理解应基于上述情况中的第四种,即“中心词+定语”。在此的结构下,“治乱世”、“用重典”中的“乱”和“重”便是作为“治”和“用”的后置修饰。换言之,“乱”是形容“治”的方式、状况,而非对“世”的界定;“重”则是形容“用”的描述,而非对“典”的界定。可意为:面对混乱的社会治理,应当严格执行法令。对此,对制定好的法律的严格依法执行,即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