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生态美学解读
聊斋志异生态美学解读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核心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世界性的普遍关注。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回归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态的整体和谐美。
【关键词】聊斋志异:生态美学:解读
生态美学的这一超越使人从自然的本源生态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现代工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片面的主宰式的征服、占有、改造和掠夺关系中解放出来,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使人与自然二者和谐相处。生态美学的兴起给文学作品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解读空间和理论资源。《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在文本中,虽然大部分篇章是以人生、社会为主题的,但也有不少篇目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体悟。蒲松龄以其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和超群的想象力,一直在苦苦追寻与感受着人与世界之间难能可贵的亲和体验,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生态价值观。
回归原点――万物自然和谐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回归是指回归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原点。在古代的中国,这一“原点”该是古代哲人们描述的那个“至德之世”:人民“耕而食,织而衣”,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不尚贤,不使能,行无迹。事无传”,无知无识,不图名利,不斗心眼:不但入与人之间如此和谐,而且大地上“禽兽成群,草木递长”,人们“与禽兽居,与万物并”,“会而聚之,无以相异”人与动物、植物、自然万物的关系都是那么的和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我们能够回到那个曾经的原点吗?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多尔诺(t W,Adomo,1903,1969)曾经密切关注过人类对自然的审美的严重的危机:自然美从美学中的消失,与现存的工业有关,具体说来,是与工业时代对待自然的态度联系的。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三个层面:1,自然作为认知的对象,自然成了自然科学:2,自然作为实用的对象,自然成了生产资料的来源;3,自然作为成了“文化风景”,自然成了艺术作品,甚至成了艺术作品的楷模。而现代社会恰恰舍弃了自然与人之间审美的关系层面,更多的把眼光集中在了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对自然采取的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想尽一切手段最大的利用自然。所以所谓回归到人类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的原点的含义,就是首先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从人与自然的那种把自然作为实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归自然与人之间的那种审美关系重新作为自然与人关系的核心,而不再只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作用,回归人类从属于自然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与人的二元和谐状态。
《聊斋志异》中对自然景物美的观照是多姿多彩的,有时平易,有时怪诞,有时恬静,有时狂放,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如那乱山合沓、只有鸟道的峻岭,邢孤塔高耸、城廓宛然的山市,那四望无涯、不辨南北的大海,那洪涛万丈、浪翳天日的洞庭,那芦苇无边、奇异出没的长江,那墙倾屋塌、鸡鸣犬吠的地震,那暴雨倾注、居庐尽没的洪水……所有这些奇异的自然现象都以其强大的震撼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篇目都有对自然环境极为优美细致地描写。这些描写是作者对自然生态美的直接观照。如在《婴宁》中作者对主人公婴宁居处的环境描写:“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问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一段描写,作者似乎是为了渲染一种清幽静僻的狐鬼氛围,但是它并不恐怖。反而使人禁不住想屏息静气地体味那沁人心脾的清凉,禁不住伸长脖子想嗅一嗅谷底野花的芳香。这里的山是合沓的,树是乱的,花是丛生的,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它们各自以自己本真的状态生存着,面对这样的自然存在,人在物质世界中紧张世俗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性情也得到陶冶。
《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构想与反映,具有明显的理想化和人情化的倾向,对于自然美,蒲松龄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加以描述和诠释,它是:“对大自然进行情感性的关照、获得哲理性的感悟、然后再以这种充满情感、富于哲理的‘第二自然’反观人类,生发出诸多感悟,回归到审美主体自身以‘孤愤’为核心的审美情感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尽管有时表现‘为艺术的艺术’,但主要还是‘为人的艺术”。 蒲松龄在其自然生态展现与现实社会人生之间建立了丰富的意义联系。正因为这样,《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其生态意义我们可以回到人际生态这一层面去重新加以审视。《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也正寄予了作者期望自然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回归的美好愿望。
婴宁――原初人性的象征
《聊斋志异》巾讲述了很多鬼、狐、花等物幻化而成的女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