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了民俗语义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了民俗语义探析

黄了民俗语义探析   [内容摘要]通过对“黄了”一词义项的分析,根据相关性和相似性联想的思维逻辑,从词源学的角度追溯“黄了”的造词理据。本文认为,用“黄了”表示“荒了”是民俗文化及社会心理作用下的语言选择。   [关键词]黄;黄了;荒了   [作者简介]瞿继勇,吉首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   邱庆山,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   考察古今语汇材料,我们发现“黄了”一词的语义主要有三项:其一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描述;如《诗?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民国时期小说《留东外史》中有“黄文汉坐在窗子跟前,脸朝着窗户,看窗外园子里的树木的叶子都黄了。”这应该是“黄了”一词最初的含义了。其二是形容人们气愤时的表情;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有“他又是害臊,又是亏心,又是着恼,把小脸儿都气黄了”。清代小说《红楼梦》里有“紫鹃雪雁脸都唬黄了”。其三是比喻事情或计划失败。没有办成。这种义项在五四前运用最少。大约出现在清代,清小说《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香菱。”而此种义项在五四后却运用广泛,越来越流行,成为人民时常使用的语汇,时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小说中。兹略举数例如下:(1)什么搅黄了“沪宁合流”,上汽南汽合作之谜(载《财经时报》2002年8月23日);(2)吉利的官司黄了?法院有可能不予立案(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8日);(3)手机店黄了,我能索赔吗?(载《大庆晚报》2002年12月4日);(4)F4红了,“黄牛”黄了(载《羊城晚报》2002年11月24日);(5)F4黄了,安在旭、金喜善也不来了,巨星无缘沈阳(载《时代商报》2002年10月9日);(6)厦门汽车再度遭遇滑铁卢,配股方案又黄了(载《深圳商报》2002年5月13日);(7)瞎指挥搅黄了退耕还林(载《人民日报》2000年8月29日);(8)一口痰一块匾搅黄了两个合资项目,看似偶然(载《市场报》1994年);(9)如果他不赶快拿出新写的长诗来,出国的事就黄了,为打那次电话我花去整整半个月的工资(刘心武《多桅的帆船》);(10)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犁铧头”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1993)、《现代汉语词典》(社科院词典编辑室编,2002)、《当代汉语词典》(莫衡等主编,2001)、《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1998)都在“黄”字的条目下注出“(事情、计划等的)失败、落空”为“黄”的义项之一。而在一些方言区。更是有不少与“黄”有关的语词来表达这一义项,如东北人们用“黄铺儿”表“关闭、散伙”之义,如“学校?早黄铺儿了!”用“黄摊儿”表“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之义。如“闹退社,想把集体经济搅黄摊儿呗!”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发现人们对说“黄”的忌讳。现如今在东北一带在找对象时忌说“黄”,因为它有“办不好事情、事情告吹”的语义。这里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黄了”一词最初的语义原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纯粹的客观的描写.而事情或计划的失败、落空为何要用“黄了”来比喻?“黄了”的词源意义是什么?“黄了”又是怎样发生词义演变的?   “黄”具有事情或计划失败、落空之义是直接导源于“荒”。黄。胡光切,平,唐韵匣,阳部;荒,呼光切,平,唐韵晓,阳部。在荒芜、衰败、枯死义上,二字同源。《说文》:“荒,芜也。”“荒”是无人修治,田地长草,其结果必然是庄稼枯黄而死亡。现在在一些农村,当说到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不好时。仍然有“荒了”或“瞎荒了”的说法。“黄”表示颜色是对草木(包括庄稼)枯亡现象的直观性语言描述。这对从事农业耕作、精于农业耕作的我国古人来说,应该是常识性的和情理之中的事情。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无论是对于学业、农业、商业等来说都是经验性和经典性的总结。“荒”在北方一些方言区里有“不确定、不稳定”之义,东北一带说“荒信儿”,如“他调北就的说法只是个荒信儿,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事情不确定、不稳定就有可能带来事情的失败或计划的落空。由此来看,人们用“黄了”表示“荒了”可以一举三得:既直观形象(黄为颜色词。而且也便于和“红”等其他颜色词相区别),又委婉含蓄(避讳了“关门”“亡”等不吉利的字眼儿,在古人心目中黄是最为吉祥和尊贵的颜色),同时又含义明确不至于造成歧义(黄、荒二字同源)。这对于善委婉讲含蓄,避忌讳图吉利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经典性的语言选择。其实,“黄了”和“荒了”由于有着相似和相关性,人们很容易基于最简单的感觉经验,通过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从而把自然万物人格化或同一化,这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语言思维方式――隐喻思维(Metaphorcal th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