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字含混主题另一维度解读
红字含混主题另一维度解读
摘要:霍桑的杰出作品《红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探讨主题。其中,对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解读是主流观点。文章试图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流行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进行解读,揭示造成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原因――即霍桑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
关键词:霍桑;个人主义;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含混
作者简介: 唐毅(1967―), 女,四川遂宁人,文学硕士,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谢志超(1976―),女,湖南邵阳人,比较文学博士,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3-0119-05收稿日期:2009-02-15
美国17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纳撒尼尔?霍桑,以其对人性的细致洞察,对灵魂的深刻剖析,奠定了《红字》这一杰作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可谓众说纷呈,人们从主题、结构、叙事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有人采用原型研究的方法,揭示霍桑“借鉴圣经,将人物置于神秘的宗教背景,赋予其象征意义,实现了美学上的超越”[1](P64);有人从女性主义的视觉来探索主人公海丝特的抗争,赋予其反抗清教主义禁锢的女权斗士的形象;也有人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进行评析, 认为反映了清教束缚人性的残酷本质。在这些解读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指出,这部作品反映了霍桑的宗教困惑和矛盾。彭石玉先生指出,圣经原型对霍桑小说创作影响巨大,他在同一人物身上,同时塑造了圣徒和罪人的形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的正是霍桑本人矛盾纠缠的宗教情结和困惑”[1](P65)。苏欲晓先生指出,“霍桑似乎无法对海丝特做出一个明确的道德判断”[2](P11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确实存在一种“含混”、“矛盾”的特征。
笔者认为,霍桑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困境,恰恰反映了霍桑身处具有浓厚的清教氛围和超验主义发源地的新英格兰,他的思想不仅受制于清教刻板僵化的道德伦理,同时又受到关注个体、重视个体心灵的浪漫的个人主义情怀影响。他的“矛盾”和“含混”恰好反映了他的思想困惑。本文拟以道德伦理为中心,从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推崇的视角来解读导致霍桑困惑的个人主义情愫。
年轻美貌的海丝特(Hester)还在懵懂不懂爱情的时候,嫁给了畸形、丑陋的学者齐灵窝斯(Chillingworth)。他们的婚姻没有和谐共鸣的爱情基础,以后的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在前往新大陆的路上,海丝特和她的丈夫失去了联系。在她独居新英格兰的时候,认识了才华横溢、受人尊敬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Dimsdale)。爱情从两个年轻人心中迸发,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暗中结合,并生下了爱情的结晶――珠儿。可是在当时的新英格兰,政教合一的严苛体制无法容忍如此大胆、背离世俗的爱情。海丝特因拒绝说出孩子的父亲而受罚,在经历入狱、刑台示众受辱之后,被驱逐到殖民地的边缘,过着几乎与世隔绝、不受世人接纳的生活。
即使在被极端边缘化的艰难生活中,海丝特从未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她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她自身的神圣性”,“世俗的法律并不是她心灵的法律”[3](P68),因此,“她依从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本能,追求脱离习俗羁绊的个体自由,并在离群索居中坚忍不拔”[2](P115-116)。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出于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她很难如此坚强。
然而,在坚信神圣爱情、不向世俗低头的同时,海丝特的内心并不是没有矛盾和挣扎。她仍然感受到“尖锐的羞耻感”,也真诚地承认“那是一种欲望的罪恶”,她“努力相信世上的人谁也不像她那样罪孽深重”[3](P23)。因此,她继续住在“她犯罪的地方”,忍受“日常受辱的痛楚”,希望这样“会洗刷她的灵魂,产生出另一种纯洁”[3](P19)。她毫无怨言地接受羞辱,即使当人们审视她身上代表耻辱的红字时,也不用手去挡一下。她期盼用这不合人性本能,几乎是自虐的行为来获取上帝的宽恕。
当丁梅斯代尔离世,珠儿远嫁欧洲,她没有选择离开带给她耻辱和痛苦的新英格兰,而是留了下来。“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3](P125),又佩戴上了那个耻辱的红字,并且“从那以后红字就永远没有离开过她的胸前”[3](P125)。她终于推翻了早年为追求爱情而自诩“自己或许就是命定的女先知”[3](P125)的空想,而是明白,“一个染上罪恶,为耻辱压倒,甚至负着一生忧患的女人,绝不可能有什么神圣和神秘的真理的使命来托付给她的”[3](P125)。
爱情与道德,神圣与耻辱,就是这样对立矛盾地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在感受其浪漫爱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对世俗赋予她的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