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旧京方法论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写旧京方法论意义

重写旧京方法论意义   若干年前,陈平原教授曾提出“北京学”一说。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关注北京,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北京学”已日渐成为可与上海研究分庭抗礼的一方领域。而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的出版,将成为“北京学”研究不可绕过的一部重要著作。   季剑青以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身份介入北京研究,为城市研究贡献了新的方法论。其书名“重写旧京”,实际上可以概括他在这本书中所展现出的理论思考,即“重写”作为一种方法论,与“旧京”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一、作为方法论的“重写”   季剑青对于中国的城市观有一个很敏锐的发现,即传统国人对待建筑的态度与西人有很大差异:“中国人不把建筑作为永久纪念物来看待,不求建筑物之坚固长久”,因为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不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建筑,而是建筑所代表的建置及其负载的历史记忆”。因此,季剑青对“古迹”作了一个富有创见的定义:“古迹的‘古老’并不决定于建筑物理意义上的年代,而是依托以文字呈现的对建筑所代表的建置的历史记忆。”(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三联书店2017)中国人对于建筑的态度,一方面大约与中国建筑的材质多为木结构,本身就不易保存相关;而更根本的,在于国人自古以来对文字的认知:“文字寿于金石”,文字比金石更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Pei-yi Wu在探讨《东京梦华录》的论文中也曾以开封和君士坦丁堡为例,指出中国与西方纪念城市的方式不同,中国的城市是以文字记忆的,而西方的城市是以石头记忆的(Pei-yi Wu, Memories of K’ai-feng,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25, No. 1, 1994)。   这就触及了以文字为载体的记忆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即自剖书写城市的缘由,奠定了千百年来遗民书写的基调:“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囊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此后的遗老基本延续了这一论述,如周密《武林旧事》序言:“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岁时檀栾,酒酣耳热,时为小儿女戏道一二,未必不反以为夸言欺我也。”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夏仁虎写作《旧京琐记》依然谈到:“及今所述,已为陈迹。告诸后生,或疑诳汝。暇则移录,著之简编。”书写的作用,在于维系遗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从而在纸上复原一座逝去的城市,使其灵晕在代代相承的记忆中永不消散。电影《寻梦环游记》也旨在探讨记忆的命题,其以乌托邦式的童话手法提出,一个人的终极死亡,是他/她在人世被彻底遗忘的时刻,灵魂将烟消云散;而一旦家族世代传承将记忆延续下去,他/她就得以继?m生活在彼岸的世界。这与遗老追忆的初衷如出一辙,通过建构后人的集体记忆,赋予一座城市在文本中永恒的生命,这就是“书写”的力量。   而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写”。俄裔学者博伊姆(Boym)在《怀旧的未来》中提出怀旧的两种形式,“修复型怀旧”与“反思型怀旧”。简言之,“修复型怀旧”重在“旧”,是一种对于城市修旧如旧、原封不动的复原;而“反思型怀旧”重在“怀”,有自己的怀想、发挥,不一定是对过往的如实还原,却更接近心灵的真实(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我认为这两种怀旧的形式,恰可以对应前述西人与国人对待城市的不同态度。文本的城市,对于后人的想象和记忆而言,比现实的城市更富有意义,这是文学研究者进入城市研究的入口,也是其当行本色。正如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一书中对于研究对象的自我定位:“本书并不是以‘民国北京’为对象的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史著作,而是关于对北京之过去(‘旧京’)的认知、理解及想象的历史研究,更接近观念史和心态史”。具体到行文,我尤为欣赏季剑青对于陶然亭与花之寺两个个案的精彩分析。   借助这两例个案,季剑青揭示了中国传统书写的一个特性,即围绕某处古迹,会构成一个不断衍生的文学谱系,持续召唤新的作者、作品,从而形成一个绵延不绝的“记忆的共同体”。即使一个平平无奇的景点,也可能因为士大夫的题咏成为名胜,自然的风景被文学化了,而这种文学化的风景反过来又会控制后人的书写。季剑青举陶然亭为例,指出明清两代士大夫陈陈相因的书写,造就了陶然亭“芦苇蒹葭”的意象。而现代文学的生成,则打破了这种书写的延续性,剥离掉风景中的文人趣味,以现代人之眼,重新发现风景的本来面目,如俞平伯《陶然亭的雪》,就是一个“记录了旧的文学传统消逝和新的文学形式诞生的文本”。而他对于凌淑华《花之寺》小说文本的分析,亦十分巧妙。诗人幽泉受挫于花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