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妇产科诊疗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女性生殖器官及形成 女性生殖系统的形成学,在生殖系统发育的过程中,首先发育的是性腺,然后是内生殖 器,最后才是外生殖器的发育。 第一节 性腺的形成及特点 一、性未分化期 胚胎发育到第5 周时,胚胎体腔背部肠系膜基底部两侧的体腔上皮增生、肥厚,突出于 腹后壁,形成两条纵行隆起,称为泌尿生殖嵴。不久沿泌尿生殖嵴的长轴出现一条纵沟,将 泌尿生殖嵴分成内、外两部分,外侧为中肾嵴,内侧为生殖嵴,是性腺的始基。到胚胎第 6 周,生殖嵴表面的体腔上皮(亦称生发上皮)的细胞增生,上皮厚度增加,并呈索状伸向其 深层的间质中,称为初级性索。在早期阶段,原始生殖细胞位于索间,这些生殖细胞起源于 卵黄囊的内胚层细胞,沿肠系膜根部移动进入生殖嵴。这时的性腺还不能区分是睾丸还是卵 巢,统称原始生殖腺。 二、性分化期 如为男性,则睾丸分化较早,约在胚胎芽7 周,初级性索自生发上皮分离,性索的侧端 互相吻合呈网状,约在胎儿12~16 周时索内生腔而成曲细精管,以后与原始的生殖细胞即为 睾丸的主要形成部分。 如为女性,卵巢分化较晚,约在 10 周后才开始形成卵巢特有的皮质层,自生发上皮再 伸出所谓次级或皮质性索,并继续增长。约在第 16 周,次级性索与上皮分离,断裂后又分 成许多孤立的细胞团,并有结缔组织、血管进入其间。在胎儿期,原始的生殖细胞进行旺盛 的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卵原细胞。以后一个卵原细胞外面围一层上述来自性索的扁平细胞, 构成一个始基卵泡。 皮质表面的体腔上皮下有一层结缔组织称为白膜。白膜下为卵巢皮质。皮质内为髓质, 二者之间界限逐渐分明。原存在髓质内的初级性索,被推向卵巢门演化成卵巢网,继之退化 成遗迹或消失。 卵巢在胚胎早期是细长结构,从膈膜沿着背侧体壁向下伸入骨盆区。胎儿出生后,卵巢 位于骨盆边缘,以后才逐渐下降到骨盆内的正常位置。 在胎儿时期,卵巢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一些始基卵泡成泡状,生后消退。儿童 时期的卵巢功能呈静止状态,直至接近青春期,才开始出现功能活动。 - 1 - 第二节 决定性分化的因素 胚胎发育初期性腺、生殖导管(中肾管、副中肾管)及相当的外阴部分不能区分出性别, 随后进入性分化期,其生殖系统向男性发育还是向女性发育,取决于遗传基因与睾丸雄激素 存在。 性染色体有XX 和XY 的不同,在Y 染色体短臂某位点含有使性腺始基发育成为睾丸的 基因。此基因的产物是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称为H-Y 抗原。虽然胎儿遗传性别取决于合 子含XY (男性)或XX (女性)性染色体,但胚胎期生殖器的分化主要取决于Y 染色体有 无睾丸决定基因的存在。凡Y 染色体有睾丸决定基因,即细胞膜表面有H-Y 抗原者(但H-Y 抗原的正常表达至少还需要X 染色体上某位点基因的同时存在),始基性腺将发育成为睾丸。 睾丸形成后,其中间质细胞产生的睾丸酮,促使胚胎中肾管发育,而其中支持细胞则分泌副 中肾抑制因子,抑制副中肾管的发育(每侧睾丸仅限于分泌同侧的副中肾抑制因子,抑制该 侧的副中肾管发育),从而使内生殖器向男性分化。此外,外生殖器的分化也依赖睾丸酮的 存在,但睾丸酮还必须通过外阴局部靶器官组织中5 α-还原酶的作用,衍化为二氢睾丸酮, 并再与外阴细胞中相应的二氢睾丸酮受体结合,才能使外阴向男性分化。因此,即使性染色 体为XY ,如果Y 染色体上睾丸基因缺失,或胚胎极早期睾丸被破坏而无睾丸激素产生时, 将形成女性内、外生殖器;虽有睾丸酮分泌,但外阴局部缺乏5 α-还原酶或无二氢睾丸酮受 体存在时,外生殖器仍将向女性型转化。由此看来,虽然性染色体是胎儿性腺分化的决定因 素,但在随后的性器官分化过程中,卵巢不起任何作用,而Y 染色体上的睾丸决定基因(存 在H-Y 抗原)和睾丸形成后所分泌的睾酮和副中肾抑制因子,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