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林镇的城隍庙
[摘 要]三林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南部,历史悠久,历来有林氏家族定居于此形成三林地区的传说。据《三林乡志残稿》载“有大族林氏,分居东西中三处,故名其地为三林庄。其水曰三林塘,东曰东林,西曰西林。”三林镇有着东西两城隍,东城隍在三林镇的影响力远小于西城隍,因而本文主要三林镇西林村西城隍习俗为例,分析城隍庙在三林镇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城隍信仰;三林镇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可见城隍的原意是保护城市的城墙和壕沟,后来逐渐演变为冥界的地方长官。笔者走访三林镇居民,了解到关于三林镇西城隍庙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北宋末年抗金名将李若水,威灵公,本名李若水,宋代人。靖康事变的时候,他和宋徽宗、钦宗两帝被金人虏去金国。金国人劝他投降,李若水不从,并出口羞辱金国国主,咬掉了他的耳朵。金国国主将其杀害杀了。宋高宗赵构念其忠孝,封他为松江府城神,称威灵公。另一说是明末清初松江华亭人李待问,据传说,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待问带领兵将抗击清兵,守护松江城。李将军体恤兵民,八月初三,松江城被清兵攻破,松江城失守。将军在义军突围之时,回府,在案上写下遗书,让清兵少掳少杀百姓。后李待问自刎而死。松江人民为纪念这位抗清英雄,在松江府城隍庙建造了李待问的塑像。但是这两种传说都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仅在民间口头流传。随着历史的演变,关于西城隍神是谁的真实性已经黯淡无光,城隍神的信仰经过代代相传被洗练成为三林镇民间信仰的一个固定符号,并与民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紧密糅合在一起。
基于对三林镇城隍神存在现状的观察,笔者认为城隍信仰在三林镇的存在状态分为常规生活和节庆生活两种不同样态,也即巴赫金基于宗教哲学观念基础,提出的一种关系世界:“第一种生活”和“第二种生活”。第一种生活是当今的现实世界,是此岸世界,也就是人们当下生活的日常,是官方法定的生活,社会氛围是严肃的、现实的,充满着严肃气氛、教条主义、敬畏之情和虔诚之心;另外一种就是狂欢节广场上的生活是无限的、虚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着矛盾的欢笑,每个人之间的接触亲切随意。这是人民大众的节庆生活,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这两种生活都是合理合法的,只不过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将两者分隔开来。因此,从巴赫金在狂欢理论提出的“第一种生活”和“第二种生活”概念来看,城隍信仰在三林镇的存在样态由于时间界限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第一种生活中,也即当下的现实世界中,城隍信仰依托于三林镇的社区集体作为一种典型的弥散性宗教渗透进入世俗生活与制度中。不同于制度性宗教,如基督教有其自己的神学、仪式和组织体系,独立于其他世俗社会组织之外,自成一种社会制度,有其基本的观念和结构。而作为弥散性宗教的城隍信仰无论其精神内核、还是形式化仪轨组织均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世俗制度和社会秩序中,成为结构的一部分,但它自身不能够脱离世俗社会而自成一体。
一、三林镇城隍信仰缺乏系统的组织机构,也缺乏经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神职人员和严密的条律,其教义、仪式与组织都与其他世俗的社会生活与制度混而为一。首先,城隍信仰依靠世俗制度的熟人社会来获得生存的空间。所谓“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城隍信仰在三林镇的延续正是因为老三林人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的维系,其中以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妇女为主要人群。其次,城隍信仰的基本信息源是神秘的民间传统和故事。民间信仰的根深蒂固不是依靠经书、圣书,而是民众间不胫而走的神秘故事和传说。1998年左右,临近西城隍庙和西昌庵原址附近有一块空地,为当地污水处理管道掩埋处,原则上该地面上不能有任何建筑。2005年,民间百姓筹钱,在此筹建了两间房,用红纸写上名字的木牌替代神像,此为先西城隍庙的最初形态。此后,“城隍老爷”能治病、驱邪的说法在民间日渐盛行。其威慑力也是靠了这些传说故事愈发真切起来。举此一例看见,城隍信仰在三林镇是以民间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基础而口耳相传的。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城隍神能扎根于三林镇历代百姓心中,代代不衰。但与此同时,这些特点也因此导致了城隍信仰这种分散性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俗制度的命运,城隍信仰不像普世宗教那样具有持久的特质能形成独立的宗教生活制度,也就是说三林镇的城隍信仰因了三林镇现存熟人社会的关系网以及代际间口传心授的影响才能以延续下来,而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区的拆迁重建,原住民的流动搬迁以及民间传说的流损都对原有三林镇世俗制度造成损害,其城隍信仰也就面临着巨大危机。
二、通常情况下,人们提到民间信仰的特质之一是家居空间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