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 教人求美.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教万教 教人求美

千教万教 教人求美 PAGE PAGE 4 收件地址: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城东连兴路83号桃源居6栋2单元802 电话 邮编:519100 千教万教,教人求美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黄梅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者认为,遵循美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快捷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意象美;情感美;创造美 感知意象美 美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以感性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大凡美的事物,总表现为一定的线条、色彩、声响、形态等特点。这些特点,是人的审美感观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能够感受得到的。因此,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开启学生的感情闸门,分析作品的感与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从各个侧面去体验大自然的物象,感知意象美。 譬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有段对洞庭胜景的描写: 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春光暖和,湖面平静,水天一色,碧绿无边。沙鸥自由翱翔,鱼儿尽情戏水。那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香芷泌人心脾,此唱彼和别有情韵的渔歌直敲耳鼓。好一幅春光融融,温馨和暖的春色图。这时,只需轻轻引导一下,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充分感受那如诗如画的意象,“此乐何极!” 同时,感知作品中的意象美,还必须注意沟通欣赏者的感觉器官,即激发学生的“通感”这一心理现象。通感现象在日常生活及审美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宋祁在《玉楼春》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字形容杏花的繁盛,把杏花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样,对物象的美的体验就更深刻了。 悟情感美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美。作品中真挚、深沉、充沛而健康的感情抒发,能引起读者的积极反应和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提出“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见解。指出文学作品靠以情动人,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辞采丰富,读起来同样索然寡味。所以,感知意象美只是审美教育的初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情感美。 怎样才能最好的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情感美呢?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各种情感生活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形状、色彩、质感等)所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会在人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于是人便感到了外物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审美教育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找出文学作品与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契合点,启发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蕴含着的真挚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如欣赏冰心诗歌集《繁星》中的一首讴歌母亲的小诗: 母亲啊/天上风雨来了/鸟儿躲在他的巢里/心中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作者巧妙的运用反复的句式造成类比,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一个“只”字更道出了母亲是“我”心中唯一的避难所。这就把母爱的歌颂推到了极至。 作者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赞美,最容易唤起学生心中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把他们带进一种温柔的情感体验中。抓住了这一契合点,作品里蕴含着的美好的情感,便如春风细雨、泌人心田,使学生的审美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心灵深处受到美的熏陶。 三、入境 意境一说,最早见于《新序。杂事》,唐代时被引进文艺批评领域,多指情真景真,相互统一。如王昌龄《诗格》所论“诗之三境:“物境”、“情境”与“意境”,司空图的“思与境偕”等,都有这个意思。到近代,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意境说理论,又吸取了叔本华等西方资产阶级的美学思想,二者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其“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指情景交融,自然亲切。到现代,由中国教育学会倡导编写的《教育大辞典》(1)中,给“意境”下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试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一段,黛玉从“心动神摇”到“如醉如痴”。但若不是诗句勾起她的身世之痛,寄人篱下之感,特别是想到“木石良缘”渺茫无期而不禁生发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悲、自怜、自叹,她又怎会“不觉心痛神驰,眼中有泪”呢!所以说,入境是一种由感染到自我陶醉的情感体验。 同时,入境越深,对作品的意境就感之越切。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议的角度进行教学,就只能是浅层次上的理解,笔者认为,必须让学生自身从父亲那包经沧桑的脸上,读出无尽的关怀与期望这一深刻的体会,并去理解作品中父亲蹒跚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