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治2伤寒与温病.doc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与温病并无分歧(热病诊治虽有伤寒与温病之分,但临床辨治从表证进入里证,实无分岐。热病初起在表为散热机能障碍的表证,伤寒论与温热学中的表证,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只是偏重于表寒与表热各异,若表证发热日久不解,由于热量不得放散,酝酿里证发热,传变入阳明和气分,均为热病过程发热最鼎盛的一个时期,伤寒论的阳明为胃家实,胃家为胃肠道,温病学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阳明胃肠也,吴又可说,伤寒时疫皆能传胃,可见发热不解,而热势旺盛便会传变进入胃肠道,胃肠道为全身内外水液交流之所,一旦发热,分子热运动,蒸发水液,于是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白虎汤证,白虎汤主药是石膏,张锡纯说热病用生石膏犹如饮寒水也,寒水以寒清热,以水补水,王孟英赞其疗效。农村时疫流行,发热不退,如胃肠道燥热者饮以寒水,便挟寒出而愈。若发热不解,一旦热邪传导入大肠,其为储藏粪便之所,由于水分蒸发形成燥矢,气体充满肠间,于是腹痛、痞满、燥实诸症,视其舌红,太后黄黑,脉搏沉滑,为腑证实热现象。阳明病和气分证是一致的,阳明病累及神志,如烦渴、谵语等严重病症时,当急下存阴而强调救阴,若进入三阴则重视阳气,以救阳为主。温病学则既气分证之后,从失水到伤阴,而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燥语等,视邪已入营分,若邪势依然盛,复从营入血,因热极则动血,阴虚则生风,而昏谵,肢厥,出血,斑疹等相继出现为血分证,入营与入血,须重视津液之存亡,以救阴为急,救阴与救阳完全取决于临床辨证,三焦辨证也是同样的,无非突出2个特点,1是从上焦径入营分的逆传心包,2是中焦增添了湿困脾阳。至于湿从寒化,仍从伤寒论三阴病中论治。因此三焦与卫气营血虽有分歧,不是很大。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先驱,只要临床上阳热阴寒与脾虚胃实辩证明确结合,就可以完整说明热病是由表证入里证的传变过程。) 饮寒水治热病须注意(饮寒水乃适用于高热,蒸发大汗失水之际急救措施,如表证未解而无汗,乃邪热郁而不宣,用之反而不易解,若表证虽解,发热不壮,或发热缠绵起伏而无汗者,亦不可用。以表证解邪热逗留于气分最为适当,使用时又要注意不可恣饮伤寒论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阳明热证与太阳汗出胃中干补水不同,但方法可借鉴。) 里热须汗解?表证为散热机能障碍,一般解热以微似汗出为度,防止多汗伤胃液,若发热日久的里证便不相同,要求辩证明确,无需考虑汗液,若药证相符,必得汗大出以解。一?热在阳明气分须汗解(治阳明内热,吴又可瘟疫论说,凡是表里分传之证,务宜承气汤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得发散有自能得汗而解者,用承气汤排除胃实,胃实除自然得汗出而解。胃实热乃有形热结,用承气,若无形热盛,用生石膏辛能解肌达表,甘寒能滋燥生津。凡胃中燥热而身热无汗,得石膏能清滋燥热以出汗。石膏解肌乃胃肠燥热,沃之以水同理,由于水汽蒸发汗出而热退,不但阳明病发热须达热出汗以解,少阳病发热亦须汗出达表解热。温病学中有邪在气分流连不解者,更须主动利用药物的因势利导,战汗而解,补充水液。二温邪在营入血亦须汗解?在营或入血,亦须汗出而解,夏理彬说,张景岳谓犀角地黄汤乃入血分治斑要药,不知能入血分凉血解毒,不知善于解表散邪,若用得宜,必通身大汗。故临床上遇壮热无汗而舌绛红或黄糙无津,投以沙参、石斛之类,亦每多汗大泄而热退。夏氏所谓犀角地黄汤能解表散邪实误一恶,实则清营凉血,亦必须汗出而热退。凉血解热有效必汗出而热始解也。三?治里热经验?戴天章总结广温热论,明确列举)里热须汗解者四,如里热闭甚用大承气汤通其里,一不已而再,再不已而三,得其里邪逐尽,其表里自和,多有战汗而解,;又如里热燥甚病者,思得冷水,久而不得,急得痛饮,继而汗大出而解;有平素气虚,屡用汗药不得汗复加人参于诸表药,继而汗;又有阴虚夺血枯竭之证,用表药无汗,用大剂滋阴药润燥生津,数剂汗出。可见里证发热的解热与表证不同,表证乃热证初起,须微汗以解热,即非知觉性出汗,无须大动汗腺分泌汗液,防大汗伤阴耗液而变症。里热乃热病已久,发热不已,不必考虑伤津耗液问题。必须辨明里证的症结所在。若药能中鹄即汗出而热解,表热与里热虽殊,排除散热机能障碍以解热是一致的。 水液病的证治?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水属阴,阴无形不可得见而水有形。主要谈水液病的水、湿、痰、瘀等4个问题。体内水结合水和游离水之分,结合水虽年龄增加递减。游离水,除少量从大便排泄,大部分从肾,肺,皮肤排出。人体负责水液流动转移功能的,中医以为主要是脾阳的作用,脾主湿又恶湿,能健运水液,肾阳亦能,脾阳肾阳无非彼此,主要是脾阳健运水液,全身流动,一旦脾阳失健运,转移量不能维持常态,若摄入水液,不能及时排泄,或者排泄水液障碍而潴留体内,于是便会发生水液病变。水液病最常见的体内积液,如胸水、腹水、脑积水、心包积液等,属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