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I与居民物价感受悖离测度原因与对策.docVIP

中国CPI与居民物价感受悖离测度原因与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CPI与居民物价感受悖离测度原因与对策

中国CPI与居民物价感受的悖离测度、原因与对策   内容提要:200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但居民对物价的感受和CPI的实际涨幅出现明显差异。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34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运用ICPS、CPI和M2Q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脉冲分析等方法对CPI与居民物价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中国的CPI与居民的物价感受存在一定程度的悖离,与货币供应序列的变动相比,这一悖离是显著的。研究认为,由于CPI自身的局限性及物价管制等因素,在当前中国CPI并非测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其可能弱化对宏观经济的预警;无论是对当前CPI体系的调整或是构建有效测量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体系,都应该强调居民的物价感受因素。   关键词:物价感受; 物价指数; ICPS;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11-0164-08   一、引言   200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的困扰,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2003年年初,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而受能源、交通等瓶颈的制约,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增大。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适时回收流动性。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依然较旺,煤电油运出现紧张、消费价格涨幅上升,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调控,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势头。但是,直到2006年,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三过”问题仍未缓解。2007年,经济运行有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食品价格过快上涨,通胀压力明显上升,当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8%,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紧”,调控频率和力度历史少有,流动性偏多问题有所缓解。2008年9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开始实施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从2009年年中开始,就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进行了微调。随着中国经济恢复较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2011年,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进一步调整为“稳健”,有效控制了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在央行的宏观调控下,中国的物价波动机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得多,而且波动很大,在超过20%的高峰和明显通货紧缩的低谷间波动。1987年至2000年,CPI月度同比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达到8.8%和8.7%;而2001年至2013年12月,它们分别下降至2.5%和2.3%[1]。显然,2000年之后,通货膨胀要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个周期低很多,波动性也小了很多。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1979)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而中国在M2年均保持10%以上增速的情况下,CPI增速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此,学术界通常会有“物价涨幅被人为低估”的质疑,老百姓抱怨物价上涨过快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徐奇渊认为,CPI指数变动情况和居民物价感受之所以不同:一是因为比较基期不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CPI的同比口径,而普通居民关注的是环比口径的变化;二是因为CPI变化的结构性特点,由于CPI统计中包含的商品种类较多,其中有价格上升的品类,也有价格下降的品类,而且由于各个商品种类所占权重不同,导致总体价格水平变化不大,但是和居民日常消费相关的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使其对物价压力的感受较为强烈;三是因为经济和政策背景,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时,只有在物价迅速上升时,居民才会对物价涨幅不满。而在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时,居民对物价就会特别敏感。同时,他也指出,房价的过快上升也是居民对物价不满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的CPI构成中是不包括房价的[2]。   刘煜辉认为,CPI数值不同于老百姓对于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真实感受,中国CPI的??成存在明显缺陷,已经导致货币管理部门多次错失改变宏观政策的良机[2]。肖婷婷认为,CPI在反映居民的物价感受时有一定的偏离,这与CPI核算所包含的消费品的范围有很大关系[3]。从国际社会看,美国已经明确CPI编制的理论框架是COLI(cost of living index)[4]。以此为基础,高艳云对中美两国CPI编制和CPI数据的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5],认为中国的CPI存在着诸如数据不详细、权重不明确等问题,同时还分析了CPI编制的国际经验[6],为如何科学编制和及时更新CPI数据提供了重要参考。刘锐和李宗键从经济指标、流动性供需、流动性运用和CPI指标等方面分析了巨额流动性和CPI指数发生偏离的原因[7]。徐强对国际上研究CPI偏差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8],系统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